最后的“李鴻章”
對于危機,阿里巴巴顯然過于樂觀了,甚至于他們一度認為又一個天賜良機被自己遇上了。上一次的成長經驗,使得他們以為,每一次大環境的逆境就是跨越式發展的最佳時機。于是阿里巴巴做了大量今天看來更類似于行為藝術的商業炒作。結果是,盡管C2C業務量大量攀升,B2B交易量卻開始下滑,以至于阿里巴巴的會員門檻費用一降再降,大量劣質客戶開始出現,欺詐行為也就水道渠成。讓馬云震怒的是,阿里巴巴的管理層不是不知道這個事情,卻在試圖掩蓋。
在中國制造業環境惡化已成事實的今天,阿里巴巴這個模式鏈條終于面臨它不能左右的局面,現在的馬云,很像赤壁大戰時的曹操,把所有的戰船用鐵鏈鏈在了一起。
而今天的互聯網經濟,早已跨越國界成為世界主要經濟交易載體。其規則的明晰以及操作的規范,與傳統的商業規則無二。與此同時,這個領域的經濟發展基本都由體制外的民營企業來完成,體制內鮮有成功。而當民營企業在推動經濟發展的時候,沒有誰會去想政治的安全性。而企業的足夠壯大,讓這個瓶頸次第出現,并成為他們面臨的一個艱難抉擇。李彥宏也好,馬化騰也好,馬云也好,都開始觸及了這個莫名其妙的人生的痛苦時刻。
馬云有句名言,“當國家需要阿里巴巴的時候,我會毫不猶疑地捐出去”。這樣的表態為阿里巴巴的發展贏得了安全空間,也贏得了更多的體制利益援助。但當央行欲對支付寶發放支付牌照、限制外資支付時,馬云踐行了他對國家的諾言,卻激起了國際風波,對于愛惜羽毛的馬云來說,指向他道德領域的批判,帶給他的委屈可想而知。
專門召開的記者招待會上,馬云朦朧地訴說了自己的苦衷,但至今為止,外界對此反應平平。盡管眼下雅虎與軟銀似乎對新的賠償方案有所心動,但“支付寶風波”對中國互聯網企業在國際上的聲譽而言,造成的損失不可估量。
此時的馬云,與當年李鴻章在國難當頭時的處境有相似之處。滿清末年,當慈禧太后下令向12國宣戰時,李鴻章與張之洞拒不奉召,實施“東南互保”,為日后戰敗留下談判的砝碼。繼而在《辛丑條約》簽訂時,李鴻章沒有讓奕簽字,而是簽下了自己的大名,為他留下了千古罵名……也因此,梁啟超對李鴻章的評價甚高。
可以這么說,李鴻章和馬云,都是標準的理想主義者,兩人的現實處境大致相似,但人生境界卻略有不同,一個本著“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努力做好大清最后的“裱糊匠”,一個雄心勃勃地要做一個102年的大企業。
來源:南都周刊 編輯: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