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進程助力阿里
看阿里巴巴的成長史,有三個節點是關鍵。一是1999年創業,二是2001-2003年快速發展,三是2007年香港上市。三個歷史性節點的接踵出現,讓一個啟動資金為50萬元的小企業,十年間成為市值600億美金的互聯網“巨無霸”。
從1999年的創業來看,雖然馬云自嘲為“起個大早,趕個晚集”,但馬上遇到了2000年至2001年的“互聯網寒冬”,全球近75%的互聯網企業面臨巨大沖擊,瀕臨倒閉。中國95%的電子商務網站倒閉。此時的阿里巴巴卻沒有篤行“苦撐待變”的自殺性戰略,而是大膽進行企業重心轉移,大量裁減海外部門,運營成本由每月100萬美金縮減到了50萬美金。實現了成本與收益的動態平衡,也為阿里巴巴贏得了至關重要的一年生存期。
傳說金日成曾經請教林彪,打仗取勝的關鍵是什么,林彪只冷冷地說了一個字—“熬”。同樣通過“熬”字訣度過互聯網寒冬的阿里巴巴,明顯與其他膨脹期成長的企業,在對待企業的經營和行業的前景上,取向完全不同,更少了浮華之氣。顯然對于企業的經營來說,這是大有裨益的。難怪馬云由衷希望互聯網寒冬再長一年。畢竟這個冬天讓他體會到了互聯網競爭就是“剩者為王”。
互聯網是一個容易把世俗道理極端化的生存環境。如同把“成則為王”變成“剩者為王”一樣,互聯網把“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這句話,也變成了“機會是留給活著的人”。
2001年,中國經過艱苦的談判,終于如愿以償加入了WTO。中國的商品像洪水一樣沖擊世界各國市場,Made In China的產地標志隨處可見,中國的外匯儲備以10倍的速度上升。如同二戰給衰弱的美國經濟帶來的提振一樣,這個巨大的變化為中國的互聯網電子商務企業帶來了巨大商機。然而此時的中國電子商務企業已經寥寥無幾,昔日名聲鼎盛的8848和美商網等等,已經成為過眼云煙。存活下來的阿里巴巴就成為中國電子商務平臺一個不二的選擇。2001年開始,阿里巴巴出現大幅盈利,并且每年盈利呈三倍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