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則在稍后召開媒體會,辯解說,自己的行為“不完美,但正確”,“別人犯法,我們不能犯法”,稱央行絕無可能允許支付寶這樣涉及國家金融安全的產品為外資控制,并暗示其他企業通過VIE模式避開監管,是走在法律邊緣的灰色地帶上。
反對者說,支付寶作為第三方支付工具,與國家安全無關,且自新浪上市始,國家有關部門規定和相關法律政策,均未禁止VIE模式,應視為一種默許。此外,還有陰謀論觀點認為,馬云故意借此機會違約,奪回支付寶控制權之外,向央行示好。
真相究竟如何,仍不得而知。此后雅虎、軟銀和阿里巴巴聯合發布聲明,稱談判已取得實質性進展。風波至此似乎告一段落。而截至6月28日晚,央行始終并未出面明確表明任何態度。
但似乎還存在第三種可能。一位接近阿里巴巴高層的前支付寶人士對《南都周刊》稱,整個事件中仍不能排除“某些監管機構故弄玄虛”的可能。“在WTO框架下,有關部門在不可能通過政策和法規手段施壓,但仍可能通過影響金融安全之類的說法,達到一種FUD的效果(FUD最早出自IBM的一種營銷手段,后成為一種商戰和政治手段,意為利用超常規的手段,令受眾感到恐懼和懷疑,從而曲線達到自己的目的)”,該人士說。
最后的“李鴻章”
如同“分裂”這個詞成為當下社會最具概括性的熱門詞匯一樣,“馬云”這個社會文本符號可以成為研究當下社會人們知行分裂的最好樣本之一。
馬云說,他最不喜歡接受媒體采訪,但其媒體曝光率遠遠高過其他非常配合媒體的同仁;馬云說,要做永久的免費模式,但淘寶商城的收費卻一漲再漲;馬云愛惜羽毛,注重名譽,卻正切實地遭到違背契約精神的指控……
對馬云的報道,國內媒體大多難逃天才﹢勞模的窠臼,甚至隱隱透現出“造神”傾向。而能夠結合大背景來分析企業成長軌跡的報道,很是鮮見。
往往這樣的“破綻”,恰恰是真正的奧妙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