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未完結的治淮工程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汪孝宗︱安徽報道
作為上世紀80年代河海大學的高材生,陳叢林卻在偏僻的大別山腹地工作了近30年。
現在,他是安徽省六安市佛子嶺水庫管理處分管工程建設的副主任。盡管和陳叢林同時期來的同事或考研、或調動、或離職,先后去了遠方的都市,但陳叢林毅然選擇了堅守這座年逾“花甲”的水庫大壩。
陳叢林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他和他的同事們每天像照看自家的老人一樣,看護著這座被譽為新中國“第一壩”的佛子嶺水庫。
一位在佛子嶺庫區負責打掃衛生的下崗工人則告訴記者,佛子嶺水庫是六安人的“國寶”,是六安最珍貴的“歷史文物”。
實際上,在六安人眼中,位于大別山腹地的佛子嶺水庫儼然成為革命老區的“精神豐碑”,是皖西人民不畏艱難、挑戰自然、人定勝天的“杰作”和見證。
佛子嶺水庫在安徽省西部霍山縣南17公里的淠(pì)河上游。淠河發源于大別山區,是淮河的主要支流之一。位于江淮分水嶺兩側的特殊地形和地處南北氣候過渡帶的氣象條件,使大別山區地降水豐沛,夏、秋山洪不易宣泄,山洪涌到下游正陽關入淮,淮河干流也受到極大威脅。
歷史上,皖西、皖中淮河流域地區水災頻發,淮河也被稱為“中國最難治理的河流”。作為新中國成立之初治淮工程中的首批骨干水利樞紐工程,佛子嶺水庫于1952年1月開始修建,1954年10月完工,總庫容4.91億立方米,建成至今已逾60年。
該水庫集水面積1840平方公里,以防洪為主,并結合蓄水灌溉、發電,改善航運,發展漁業等功能,是淠史杭灌區主要水源地之一,受益范圍涉及安徽、河南2省4市17個縣區,是新中國成立后興建的全國最大灌區,也是世界七大人工灌區之一。
然而,由于當時水文、地質資料短缺,水庫防洪標準確定偏低,特別是經過數十年的運行,佛子嶺水庫病險嚴重。雖經1965年—1966年、1982年—1985年兩次加固和擴建,但仍存在壩身裂縫嚴重、壩基地質條件復雜等問題,已嚴重影響水庫的安全運行。
2002年10月,國家投資1.66億元對佛子嶺水庫大壩除險加固。工程完成后,佛子嶺水庫的汛限水位由112.56米恢復到122.56米,庫容增加1.1億~1.6億立方米,灌溉面積擴大到660萬畝。
為進一步提高佛子嶺水庫的防洪標準,2005年12月,國家在佛子嶺水庫上游漫水河中段開工興建白蓮崖水庫。該水庫是治理淮河19項重點工程之一,也是安徽省實施“861計劃”的重點工程之一,而被列入《“十五”期間全國大型水庫建設規劃》。同時,也是佛子嶺水庫除險加固的重要措施之一。
2008年底,白蓮崖水庫基本完成主體工程,水庫最大壩高104.6米,是安徽省第一座百米高壩,總庫容4.6億立方米。建成后的白蓮崖水庫,將使下游佛子嶺水庫校核洪水標準由目前的不足1000年一遇提高到5000年一遇。
然而,在實地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盡管白蓮崖水庫工程建設已基本完成,單位工程已驗收完畢,但整個工程尚未通過竣工驗收,也未發揮應有的作用。
據陳叢林介紹,由于沒有竣工,目前白蓮崖水庫蓄水量只有0.9億立方米,相當于設計總庫容的20%,遠遠低于設計標準,給下游佛子嶺水庫防洪仍然造成巨大壓力。而竣工驗收工作久拖未決的根本原因,是六安市地方配套資金遲遲未予到位,而且數額巨大。
歷經周折,記者坐車通過數十公里的崎嶇山路,來到了白蓮崖水庫建設項目法人單位的臨時駐地,并聯系到白蓮崖水庫建設項目法人單位的有關負責人。
該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自2005年白蓮崖水庫開工至今,六安市地方配套資金一直未于撥付。其中,預算資金5000萬元,調概資金3000多萬元,合計近9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