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維護,又生新險
除險加固之后,日常管理如何形成良性機制,避免再次失修出險?
一個水庫成為病險水庫有多種原因,如建設標準不高、經長期運行老化失修等,但平時管理不規范也是重要原因。“小毛病”管護水平不高,發現問題沒有及時處理,時間久了,難免形成“小洞不補,大洞受苦”的現象。
相當大一部分水庫,恰恰缺乏正常的維修管護。
“小型水庫大約僅有20%左右有管理機構,大部分都沒有專管機構,一般是鄉鎮或村組在管,實際上也等于沒人管理,日常的維修養護經費則是幾乎沒有。”根據湖北省水利廳水庫堤防處袁俊光處長的介紹,湖北省每年大約有900萬用于大中型水庫的維修養護,小型水庫原來并不納入此范圍內,但因為暴露的問題比較多,該筆費用也被用來為小型水庫“應急”。
“但解決不了大問題,甚至也不能維持正常的維修養護。”袁俊光希望,在小型水庫除險加固以后,能建立一個兩三人的機構,由財政發工資,對水庫進行管護,“如果可以做到這一步,水庫的安全管理可以進一步”。
從現狀來看,這個愿望顯然有些奢侈。
而根據水利工程管理規定,如果這個水利工程承擔的是公益性功能,如防洪,那么它的管理人員的基本支出和公益性工程的維修養護要納入財政,這是公共財政的要求。
“但很多地方根本就沒有納入財政,或是額度很低,沒有足額到位。”徐元明很擔心,雖然這次國家花了那么多錢,集中了國家的力量對幾乎全部的病險水庫進行了除險加固,但如果后續的管護長期不到位,沒有形成良性的運行機制,還是會出現“小洞不補,大洞受苦”的現象。
換而言之,如果管理跟不上的話,在整治過后的三五年甚或更短的時間內,中國或許又將面臨新一輪的病險水庫問題。
“這并非不可能,甚或完全可能。”這也是袁俊光與周放平共同的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