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納稅額來看,當然國企能拿到的指標最多,占總數的70%左右,個別單位甚至用不完,有的就浪費了,也有的被非法高價倒賣,這不僅影響人才的自由流動,浪費社會資源,還容易滋生權力尋租和腐敗。”該人士介紹說,國企指標多、限制少,甚至還有少量的“引進特殊人才”指標,即沒有學歷、專業、年齡、崗位等限制的“全自由指標”。
更荒唐的是,“也有一些國企已面臨倒閉或已經倒閉了,但仍登記在冊,指標就被拿走公開叫賣了。”
據介紹,盡管北京市人社局“三令五申”——“一經發現非法倒賣指標行為,立即取消該企業的指標,并給予處罰。”但現實是,“我們沒有人力和能力對所有申請指標的企業進行監控,也不知道哪些企業已經倒閉或面臨倒閉的局面,我們只能按照規定每年定期發放指標。”北京海淀區人社局相關人士表示,對于這種問題他們也感到束手無策。
還有部分指標落在了高科技單位。2001年,北京市出臺了《中關村科技園區接收非北京生源高校畢業生辦法》,其中規定對以電子、信息為主的高科技單位的進京指標發布沒有限制,他們可以根據自己不同需求,向國家申請進京指標,也不收取任何費用,但一定要提前做計劃報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