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另一個混亂區,”北京海淀區人社局人士表示,“一些人才和企業之間實際上只是名義上的掛靠,沒有事實上的工作關系,而戶口、檔案卻在‘空轉’。”
相較而言,行政事業單位則規范了很多。“這些單位有編制的限制,所以空出的崗位、人數都很好統計,再加上都是統一面向社會公開招聘的,所以結果比較透明,避免了‘暗箱’情況。”
由于指標集中在少數單位手里,那么選擇人才的標準也由“少數單位”決定。上述人士介紹說:“國企和高科技單位一般都選擇計算機、通信、工程、管理等理工類專業的人才,行政事業單位比較多樣化一點,但普遍看來,文史類專業和藝術類專業的人才落戶是比較少的。”
小西所在的研究生畢業班中共有23人,其中18人為“非北京生源”,目前確定了工作單位的只有5人,“都是解決戶口的。”小西感慨說,“悲喜交加啊!”
“喜”容易理解,解決了北京戶口無疑是好事一樁,省去了不少后顧之憂。但為何又“悲”呢?
“只有兩個同學是考上公務員或事業單位的,工作不錯,待遇也過得去。”小西搖了搖頭。
另外三位同學為了解決戶口使出了渾身解數。一個當了大學生村官,“在京郊一個貧困縣的街道辦事處,做宣傳工作,月薪1200元,落戶時間不定。”還有一個進了某部委的官方網站,“在豐臺郊區做編輯工作,月薪2000元,至少工作五年才給落戶。”最后一個進了密云的一家高科技單位,“做內刊,月薪1800元,工作五年落戶。”
以2010年北京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29073元計算,這三位同學的收入均未過平均線。
“很多同學都為了落戶北京而放棄了自己的理想,放棄了喜歡的工作,也放棄了最珍貴的青春。”小西說,“如果還能選擇,我一定要學理工類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