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將于11日揭曉,“中國作家莫言有可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已成為中國互聯網和紙媒上討論最激烈的話題。09年12月初,莫言的作品《蛙》由上海文藝出版社隆重推出。這本書的創作始于2002年,作者推翻了10萬字初稿,采取了獨特的結構和寫作方式。《中國日報》記者劉浚2009年12月24日在莫言先生的北京家中采訪了這位當代最負盛名的作家。以下是采訪實錄。
姑姑激發創作靈感 為鄉村婦科醫生作傳
問:您曾多次說過,這本書的原型就是您的姑姑。您跟她談過計劃生育、代孕生子這些事嗎?
莫言:我的姑姑已經76、77了。(關于代生子等事情)我就沒跟她交流過了。小說里后半部分的姑姑基本都是虛構的。她與生活中的姑姑相似的是:倆人都從事了50年的農村婦科的職業。真正的姑姑也是從50年代初開始,最早做計生員、婦科醫生,一直到80年代末退休,還反聘回去。她雖然70多歲了,醫術還滿高超的,周圍幾個縣里還有很多人來找她。她不僅是個婦科醫生,也是個很好的兒科醫生。鄉村醫生是萬金油嘛,她治療嬰兒的痢疾等小病,她有很多秘方、偏方。去醫院可能幾千塊錢治不好的病,她給你一包小藥粉馬上治好了。
她們經歷相似,但是其他象出身大相徑庭。小說里的姑姑是革命烈士,八路軍院長的后代;生活中的姑姑是地主的女兒。這樣兩種出身,在中國上世紀那種社會環境,所受到的待遇那就是天壤之別。小說里姑姑駕著船搞計劃生育過程中那些驚心動魄的事跡基本都是虛構的。
另外,很多地理環境也是虛構的。高密東北鄉有一條河,在上個世紀60年代還有一點水,到了70年代一年比一年干旱,最近這30年來基本斷流,到了夏天都沒有水,河里基本都可以做打麥、曬麥、莊稼的那種場塬。我小說里姑姑駕著12馬力的柴油機船在波浪滔天的大河上追逐這些逃生的婦女們,這些場景完全都是虛構和想象的。
問:您為什么選擇了這樣一個題材?
莫言:首先是因為生活中有姑姑這個原型,她激發了我的創作靈感,我也是她接生到人間的。我們從小就是在姑姑的歡聲笑語中長大的。如果我不從事寫小說這個職業的話,那肯定沒有這個事兒了。但是從80年代我開始寫作,就越來越明確地認識到,生活中的姑姑應該變成我小說里一個重要的人物,或者說由姑姑可以升華出一部長篇小說來。我過去一些中短篇小說里曾經提到過姑姑這個人物,但都是一筆帶過。這次長篇里面比較多的,把她作為一個正面的人物來寫。我想首先是塑造人物的沖動,就是想為一個鄉村的婦科醫生立傳。
作為寫小說的人,我深深地知道,應該把人物放置在矛盾沖突的驚濤駭浪里面,把人物放置在最能夠讓他靈魂深處發生激烈沖突的外部環境里邊。也就是說要設置一種“人類靈魂的實驗室”,設置一種在生活當中不會經常遇到的特殊環境,或者說叫典型環境,然后我們把人物放進去,然后來考驗人的靈魂。
最終我希望讀者能從小說里看到人,看到人的靈魂,看到人的靈魂里面的痛苦和矛盾,并由此感悟到一個人應該怎么樣寬容對待別人,一個人應該怎么樣認識自己,反省自己在每一個歷史事件中所應該承擔的責任。最終一點,小說里蝌蚪這個敘事主人公,他也在,因為這個信,不斷地寫信來述說自己心中的隱痛,也可以看作他以這樣一種方式來清算自己曾經犯下的罪過,一種贖罪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