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醫生名不副實看似便利實難監管
網上問診缺法律規范存安全隱患
早在2009年,衛生部就頒布了《互聯網醫療保健信息服務管理辦法》。該辦法規定,醫療衛生信息服務只能提供醫療衛生咨詢,不得從事網上診斷和治療活動。因此,網上診療行為是不受法律保護的
目前,對于網絡診療,還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予以規范,在法律上存在空白。患者可能無法找到給出治療意見的醫生,相關部門也無法調查取證
“看病”不需要去醫院排隊,只要上網,向“名醫”咨詢,一樣能解決自己的問題。如今,網上問診正受到眾多網友的青睞。
網上問診為醫療工作者與大眾提供了一個更方便快捷的交流渠道。但是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其誠信如何,是否可靠安全,都存在著不確定性。所謂的問診水平也良莠不齊,也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可以規范,這一切無疑使網上問診充滿風險。
網絡問診漸受熱捧
上海王女士的寶寶出生6個月后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狀況:睡覺的時候老是搖頭。到醫院咨詢,醫生說沒問題,但是王女士還是不放心。不久前,她登錄一個“醫療網站”,找了北京的一位兒科專家進行網上咨詢,很快,兒科專家回復她,“這只是階段性的反應,不用擔心,過段時間就好了”。
“粉絲的問題很多,一回答起來就忘了時間,但是每回答一個問題,我都覺得很快樂。”談起“微博問診”,上海兒童醫院的楊曉東醫生顯得有些興奮。楊醫生“織圍脖”雖只有短短4個多月,但已經擁有了上萬名粉絲。“有了微博之后,心里就多了一絲牽掛。”楊醫生說,現在回到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開電腦,看看粉絲的留言。每天,楊醫生都會花上半個小時回答患者的問題,問題多的時候,則要忙到深夜。
上海瑞金醫院的李醫生告訴記者,他愿意在網絡上接受患者的咨詢,平時他也在自己的微博上免費回復網友的提問。“但是如果讓我網上收費看病,我還真不敢”。
由“家庭醫生在線”開展的一項調查研究顯示:83.2%的網民有網絡問診經驗,其中34.2%的網民會向一些健康網站咨詢“頭疼腦熱等小病痛”,33.1%熱衷于從網上獲取日常保健知識。
業內人士分析稱,通過網絡問診看病的模式之所以受熱捧,是因為現在三甲醫院“看病難”的狀況一時還難以改變。網上看病,免去了掛號的辛苦。
上海紅房子產科醫院黨委書記華克勤說,有名的醫生本來每周只有幾小時的門診時間,想要解決病人更多問題“心有余而力不足”。現在有網絡,可以大大方便與病人的溝通,病人更是從中獲益,全天候、跨空間皆可咨詢醫生,不再為找不到名醫而犯愁。
網上看病良莠不齊
記者了解到,上網看病的人群主要為:一是圖方便的年輕人;二是尋求疑難雜癥良方。另外,有些疾病涉及患者一些比較隱私的問題,通過網絡咨詢要比直接面對醫生更好一些。
“家庭醫生在線”的調查還顯示,網民對醫生問診模式“是否具備正規醫院資源支持”、“提供服務的團隊是否是醫學專業人士”等比較關注。
張小姐的腿上不知何時起了不少紅色瘀點,熱衷于網絡的她趕緊上網問診,并自拍了照片上傳,專家的答案是:“可能是紅斑狼瘡,要吃中藥。”張小姐按照“網上醫生”的建議配了藥,不想吃了4天后,腿上瘀點越來越多。無奈,只好到醫院就診,診斷為血管炎。她說:“看來網上的所謂醫學專家不太靠譜啊。”
中華醫學會感染學分會教授侯金林一針見血地說,現在有公信力的醫療信息網站鳳毛麟角。由于線上醫生未實行實名制,監管也基本空白,絕大多數所謂的醫療健康咨詢網站缺乏專業性與可信度,所謂的專家多為“虛擬”,解答往往錯誤百出,有的以咨詢為幌子賣假藥。
“網上問診肯定不能代替到醫院面診,即便是有幾十年臨床經驗的外科醫生,也必須通過對患者本人的檢查后才能確診,單憑患者網上的簡單描述,是難以下定論的。所以,我們醫生在網上只提供患者疾病的初步咨詢意見和某種治療方法供參考,并不會涉及開具處方等行為。”楊醫生表示。
記者了解到,早在2009年,衛生部就頒布了《互聯網醫療保健信息服務管理辦法》。該辦法規定,醫療保健信息服務只能提供醫療衛生咨詢,不得從事網上診斷和治療活動。因此,網上診療行為是不受法律保護的。
法律不完善監管有空白
“網上醫生的資質缺乏核實認定,如果發生誤診,患者只能自擔風險,維權的可能性幾乎為零。”衛生部門相關人士表示,目前,對于網絡診療,還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予以規范,在法律上存在空白。患者可能無法找到給出治療意見的醫生,相關部門也無法調查取證。
針對這種狀況,上海一家三甲醫院醫務處負責人說,相比社會辦網站,醫院自身創建的網站既權威又有保障,但在服務設計上較為欠缺,不重視與網民的互動。因此,可以引入社會網站服務模式,依靠醫院網站的醫療資源,兩相結合,或能彌補網絡問診的“軟肋”。
有專家表示,要突破醫院之間的信息壁壘,建議由政府部門或者行業協會牽頭主辦健康網站,整合各醫院的資源,為整個社會創造開放的網絡問診空間。
這位醫務處負責人建議,在相關法規尚未健全的情況下,患者利用網絡尋醫問藥應避開可能存在的陷阱。首先,要查明醫生是否具備醫師資格、有無執業證和網站是否經過認證。這些信息都可上衛生部網站“執業醫師注冊查詢”欄目,輸入相關人名查詢以辨真偽。另外,要留心相關網站是否經過該醫生實名認證和授權、由其本人發表觀點。設立監督熱線,由網絡管理、衛生監督等部門聯合監管,從而完善網絡問診,真正方便患者。
針對目前網上醫院的亂象,上海的衛監部門已著手對進行“網絡問診”的網站進行審批,以加強監管。業內人士提醒網友須增強自我保護意識:上網查找健康知識,要注意信息來源是否可靠;專業問題盡可能上醫學會下屬的專業網站和各大醫院網站查尋;更要注意,只能把網上信息作為參考知識,診斷和治療必須到正規醫療機構找正規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