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當中國打開國門時,正值國際禮儀服飾西化,各國元首出席重大禮儀活動時,大多著西服領帶,領帶顏色搭配以及內著白襯衣等西式著裝禮儀為大家所認可。20世紀中期以后,國際禮儀場合上一般是國家元首著西裝,元首夫人穿帶有本民族特色的服飾。西服表示平等,民族服飾表示溫馨。
中國歷史悠久,因此不同時代都有代表性國服,如要求每種服飾形態都能跨越時代,肯定不是明智之舉。同時中國又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今天國服的確定應該得到每一個民族發自內心的認同。趙武靈王決定“胡服騎射”時的一番話:“圣人之興也不相襲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禮而滅。”如果說國服的選擇關乎中國的國格和國際交往的形象,那么穿長袍馬褂出訪的晚清官員和穿西服乃至大禮服出訪的民國官員似乎并未享受到真正的尊嚴。在國際上,外國人的尊重可能與我們領導人穿或沒穿什么有一些關系,但歷史證明他們更看重領導人身后國家實力的興衰更替。既然馬上確定國服不能給我們帶來立竿見影的好處,那么這必然就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一種服裝服飾的地位,從短期看可以通過宣傳提升,可以通過法律賦予,但從長遠看,是由無數著裝者的行動自然而然去形成的。因此,“中國人應以什么為國服?”可以作為一個良性議題爭論下去,但不能以此為名剝奪不同個體自主選擇的權利,更不能阻礙我們繼續探索最實用最美觀服裝服飾以重現“衣冠大國”的努力。學習、理解、敬畏每一種作為文化的服飾,將是中國人最終不再為這一問題所困擾的必由之路。(天津師范大學教授、服飾文化學專家華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