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地看待國服
我從事服飾文化教學科研30年,許多人問我“什么才是中國國服?”
首先,國服有時代性,中國商周即有最高規格的禮服——冕服。玄衣纁裳,即上為黑衣,下為絳紅色裙,頭戴垂旒冕冠,腳登赤舄,衣裳上有12章,為日、月、星、辰等寓意圖案。這套象征天地乾坤的禮服隨明王朝消亡。清代有專門的禮服規定,順治九年(公元1652),飭禮部制定《服色肩輿永例》,經皇帝“欽定”后頒行天下。其中頂珠與花翎是清代禮帽上的品級標志,對襟袍、外褂等也都有講究。中國自《后漢書》以后至《清史稿》,11部正史都列有“輿服志”,即有明確規定。
民國時期的中國被形容為服裝博覽會。當時前清的、民國的服飾形象同在,東洋的、西洋的服裝款式并存。當代人都認為那一個階段的國服是中山裝。實際上,直到1925年孫中山先生去世,為了紀念孫中山對中國革命做出的不朽貢獻,廣州革命政府才確立了“中山裝”這一名稱。1929年,國民黨制定憲法時,曾規定特、簡、薦、委四級文官宣誓就職時一律穿中山裝,以示奉先生之法。
新中國成立,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等國家領導人在正式場合穿的是折領、外貼袋的中山裝。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常穿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服,因為當時解放軍沒有禮服和作訓服之分,因而一律為折領式的制服。當年,干部胸前四個口袋,戰士胸前只有兩個上口袋,因而藍色、灰色的三個口袋制服和軍綠色四個或兩個口袋的軍便服成了中國男性的禮服兼常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