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前,潘家園地區最后一處大型露天農貿市場被拆除,數百個農副產品和日用品攤位全部搬進新建的市場大樓。胡鐵湘攝(圖片來源:北京晚報)
今年北京“兩會”期間,北京市政協委員、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鄒正方建議取締五環內的農貿市場。近日,北京市商務委員會對鄒委員的提案進行了答復,答復稱,農貿市場將被列入北京市限制發展的業態范圍;為此,將不再新建農貿市場,同時加速對現存農貿市場的清理整頓,“關停一批,轉移一批,轉型升級一批,逐漸減少五環內農貿市場數量”;未來,五環內將消除農貿市場這一業態。
從北京媒體隨機采訪諸多市民反應的報道看,幾乎沒有市民贊成逐步減少、最終取消五環路以內農貿市場。因為誰都知道逐步減少、取消五環路以內農貿市場的后果就是果疏等農副產品零售價格的提高。
市民不高興,為什么還要這么干?難道對花更多的錢買同樣多的農副產品這樣的后果不爽、不高興的只是普通市民,而提案人和決策管理部門卻都不在乎多花個塊兒八毛?也許不是。因為要逐漸減少以至取消五環路以內農貿市場的理由多得很哩。
首先,據說是因為農貿市場的“環境臟亂”。不過,若是以此為理由,那么,為什么五環路以內不能“環境臟亂”,而五環路以外就可以隨便“環境臟亂”呢?這其中的道理又是什么呢?“五環”,究竟是一個什么界限,這界限又是從何而來呢?退一步說,五環路以內有多少比農貿市場還要“環境臟亂”的地方,比如說為數不少的公廁,是不是都要淪為與農貿市場一樣的命運呢?
說到公廁,不能不說自準備北京奧運會始,北京相當數量的公廁的衛生環境真是大大地改觀了。北京公廁的環境改善,靠的不是逐漸減少以至取消五環路以內的公廁,而是積極治理,加強管理監督,改變“環境臟亂”的狀況。的確,“環境臟亂”本來就不是什么不治之癥。如果把需要管理和治理的對象從眼界里抹掉,省事是省事了,省心是省心了,普通市民的錢可省不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