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采訪中了解到,近年來上海通過在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領域逐步“拉平”戶籍人口與外來人口之間的差距,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努力破解新二元結構。
在英國拿到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戲劇與劇場系碩士學位的盧璐近來非常忙碌。作為去年底剛剛孵化“出殼”的禾鄰社區藝術實踐社負責人,她正忙于為上海城鄉接合部的當地居民和外來人員組織社區藝術課堂。“我們的目的,是以劇場模式重新發現社區本土文化的價值,從而打破社區內不同人群之間的隔閡,促進社區居民的融合,并提升外來人員對城市社區的認同感。”
在上海,除了政府和企業,越來越多的民間力量正在加入到幫助外來人口融入城市的行列之中。2003年成立的樂群社工服務社是全國先進社會組織,它開發的第一個服務項目——“關愛農民工子弟”,主要是面向當時21所農民工子弟小學的5萬名青少年。
作為一所農民工子弟小學,民辦竹林小學的學生都來自外來務工人員家庭。來上海兩年的張珍珍告訴記者:“爸爸媽媽平時很忙,以前節假日都是在學校和同學們一起過的,今天能看到那么多上海的哥哥姐姐和我們一起做游戲,心里很開心。”
張珍珍所說的“哥哥姐姐”,就是上海樂群社工服務社的社工和上海沃爾瑪超市的員工。他們為竹林小學的同學們準備了各種考驗勇氣、團隊協作力、智慧的精彩小游戲,博得了孩子們的陣陣掌聲。歡樂喜悅的氛圍,引得許多路人停下腳步,不少家長還讓自己的孩子也加入到游戲中。
華東師范大學人口研究所所長丁金宏教授說,去年人口普查上海登記在冊的人口總數達到2300萬,其中流動人口超過900萬,流動人口中又有約七成是農民工群體。在這些農民工中,有相當數量傾向于長期留滬。因此,加大財政投入、創新社會管理機制,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同城待遇”,應當成為上海破解新二元結構的最佳政策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