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里,其他的都能湊合,我們最關心的還是孩子上學問題”
專家表示,“城中村”現象出現是多種因素的結果,但多年來形成的非戶籍人口特別是來滬務工人員不能享受“同城待遇”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同城待遇”是破解城鄉“新二元結構”的難點,也是上海創新流動人口管理和服務體制的重點。
在“城中村”等流動人口聚居區采訪中,曾經有一名外來務工人員告訴記者:“在沒有更好的居住地之前,我們是不愿離開這里的。在這里,其他的都能湊合,我們最關心的還是孩子上學問題。”
“我英語越來越好了,還交了很多朋友。”來自安徽巢湖和縣的李陽今年15歲,在閔行區文來中學初中就讀。他的父親曾經參加過上海世博會場館建設。“兩年前,我讀完小學后到上海,當時人生地不熟,也不知道到哪里讀書。每天也只能待在集中居住區里,和那里的孩子一起玩。覺得上海很漂亮,卻很陌生。”
后來,李陽順利入讀閔行區文來中學。“班里45名學生,有上海的,也有不少和我住在一個居住區的外地孩子。一開始我學習有點跟不上,感覺跟上海的同學差距非常大。但是老師和同學都沒嫌棄我,利用課余和休息時間反復幫我補習。”
柳營路小學2004年起根據閔行區教育局的統一部署安排,停止招收本市地段學生,成為一所全部招收附近外來人口聚居區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公辦學校。校長虞敏麗說:“一開始,學生個人習慣、口音等差異性很大,老師們都不習慣,我們從家訪做起,觀察、關愛每一個外來孩子。”在這所學校,老師觀察不同方言的口音加以訓練,還把激勵性評價語言寫在學生的測驗卷上,使學生的普通話、英語水平大為提高。
上海市教委有關負責人介紹,2008年上海啟動新一輪郊區學校建設工程,到2010年,在郊區共投入資金100多億元,建設各類學校300多所,使城鄉接合部和郊區集鎮教育資源緊缺的局面大大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