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融入 “身份”仍期待
來自廣西的林麗萍在番禺萬捷制衣廠工作,丈夫歐許永在石一村開了一家便利店,一兒一女都在番禺的公辦小學就讀,每學期要交1500多元的贊助費。一家四口住在一廳兩房40平方米的出租屋。林麗萍說,在廣州生活開銷不小,每月能攢下1000多塊錢算不錯了,我們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他們接受良好教育,早點出人頭地。
盡管林麗萍夫婦迄今仍未“生根”,但他們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擁有名正言順的廣州人身份。林麗萍說,當地人的小孩會講粵語和普通話,我的兩個孩子從小在廣州長大,在學校跟當地小孩朝夕相處,生活方式和他們沒什么差別,如果不說出來,誰都看不出他們是外地人。
像很多城市外來工一樣,彭永明渴望在大城市扎根。他說:“廣州的經濟發達,交通便利,就業機會多,我在廣州生活了十多年,在廣州比在老家還適應,以前愛吃的辣椒現在吃了就上火,平常也喜歡像廣州人一樣煲湯、喝涼茶。”
2010年廣州亞運會期間,廣州市政府為感謝市民的理解支持,派送“亞運大禮包”,其中也包括辛勤工作、為建設廣州添磚加瓦的外來工。這份禮物一直被彭永明珍藏著。應記者要求,他一邊小心翼翼地拆開“禮包”展示里面的市長感謝信、亞運紀念封、紀念郵票,一邊對記者說:“這份禮物證明我也是‘廣州人’,我會永遠保存留作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