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實加強黨的制度建設,對于黨的正確路線的鞏固和發展,對于黨的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對于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和黨員的積極性、創造性,十分重要。以黨內民主來逐步推動人民民主,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一條切實可行、易于見效的途徑。健全黨的集體領導制度和民主集中制,要從中央做起。主要是:建立中央政治局常委向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全會定期報告工作的制度;適當增加中央全會每年開會的次數,使中央委員會更好地發揮集體決策作用;建立中央政治局、政治局常委會、中央書記處的工作規則和生活會制度,使集體領導制度化,加強對黨的領導人的監督和制約。地方各級黨組織也要相應建立和完善有關的議事規則、表決制度和生活會制度。要改革和完善黨內選舉制度,明確規定黨內選舉的提名程序和差額選舉辦法。近期,應當把差額選舉的范圍首先擴大到各級黨代會代表,基層黨組織委員、書記,地方各級黨委委員、常委,和中央委員會委員。要切實保障黨章規定的黨員民主權利,制定保障黨員權利的具體條例。侵犯黨員的權利,就是違反黨的紀律,必須受到黨紀處分。要疏通黨內民主渠道和健全民主生活,使黨員對黨內事務有更多的了解和直接參與的機會。
執政黨的地位,容易在黨內滋長脫離群眾的傾向,而這種傾向對人民產生的危害也比執政以前大得多。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使黨的作風建設的任務更加突出起來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恢復和發揚了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優良作風。黨的路線和政策,代表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隨著改革開放,過去那種高指標、瞎指揮的主觀主義和強迫命令、動輒批斗懲罰等惡劣現象,已經大大減少。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絕大多數的黨員干部,積極地忠誠地為人民服務,表現了很大的實干精神和創造力量。就這些方面而論,應該如實肯定,現在我們黨和群眾的聯系是大大地加強了。改革經濟和政治體制,實行黨政分開,還將進一步防止黨內官僚主義的滋生,使黨成為同官僚主義作斗爭的堅強力量。現在廣大群眾議論多、意見大的,是少數黨員特別是某些領導干部以權謀私,損害群眾利益,干擾改革開放的順利進行,敗壞黨的聲譽。這是特別需要高度重視和認真解決的嚴重問題。
在經過“文化大革命”的破壞之后,集中一段時間進行整黨是完全必要的。前幾年的整黨工作,成績是主要的。同時必須指出,解決黨內思想不純、組織不純、作風不純的問題,是一項長期的經常工作,不可能靠一段時間的整頓解決所有的問題。老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還會產生出來。我們黨處于執政地位,必須經得起執政的考驗;我們黨正在領導改革開放,也必須經得起改革開放的考驗。這是新時期黨的建設必須解決的最重大的課題。應該作這樣的估計:從總體上講,我們黨是能夠經得起嚴峻考驗的,是有力量同各種消極腐敗現象作斗爭的;
但也必須估計到,會有少數黨員經不起考驗。幾年來,偷稅漏稅、走私販私、行賄受賄、執法犯法、敲詐勒索、貪污盜竊、泄漏國家機密和經濟情報、違反外事紀律、任人唯親、打擊報復、道德敗壞等現象在某些共產黨員中屢有發生。我們當然不能因為有少數黨員經不起考驗而改變改革開放的總方針總政策,也不能停下建設和改革去專門打掃灰塵,必須把反腐蝕寓于建設和改革之中。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黨內反對腐敗的斗爭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容忍腐敗分子留在黨內,就會使整個黨衰敗。對經不起考驗的黨員,首先要滿腔熱情地進行教育。但經驗證明,僅僅靠教育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必須從嚴治黨,嚴肅執行黨的紀律。對于那些敗壞黨和人民事業的腐敗分子,必須采取堅決清除的方針,一經發現立即處理,有多少清除多少,決不能姑息養奸。
無產階級政黨的力量和作用,主要地不是取決于黨員的數量,而是取決于黨員的質量,取決于他們執行黨的路線的堅定性和對共產主義事業的忠誠。長期以來,我們在吸收黨員的工作中存在著忽視質量的傾向,有一部分黨員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條件。因此,從嚴治黨,除了必須把少數腐敗分子開除出黨之外,還必須著眼于對絕大多數黨員經常地進行教育,提高他們的素質。黨是工作階級的先鋒隊,是有高度組織性紀律性的隊伍。是黨員,就必須符合黨員標準,嚴格接受黨的紀律約束,發揮黨員的模范作用。對在黨政領導機關工作的黨員,特別是擔負主要領導工作的黨員干部,應該訂立更加嚴格的規矩。革命戰爭年代,共產黨員要經受犧牲個人生命的考驗;今天,必須經受執政和改革、開放的考驗。共產黨員同非黨員相比,任何時候都必須為著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自覺地更多地犧牲個人的利益。共產黨員的稱號之所以光榮,就在這個地方。黨章對黨員的要求,當然不能要求非黨群眾做到,但黨員必須做到。如果不能做到,不履行黨章規定的義務,經過教育,仍不能改正的,就要勸他們退黨,或者從黨內除名。勸退和除名是保持黨的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所必須采取的措施。對離開黨的隊伍的人,各級黨組織仍然應當熱誠地團結他們,不得歧視打擊。他們還可以做一個好公民,有什么長處還可以發揮出來,有些人還可以繼續擔任適當的領導工作。我們還要把在改革開放中涌現出來的具備了黨員條件的先進分子,不斷吸收到黨內來。扶正才能壓邪。應當積極地及時地表彰有堅強的黨性和自覺的獻身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為人民利益著想,模范地執行黨的政策和完成黨的任務的好同志。所有這些,都要作為基層黨組織主要的經常工作來做,經常地進行教育,經常地加強監督,經常地開展批評自我批評,經常地整頓紀律,經常地清除腐敗分子和妥善地處置不合格分子,經常地吸收優秀分子,經常地發揚正氣和抵制歪風,通過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把群眾團結在黨的周圍,使黨的基層組織成為堅強的戰斗堡壘。黨的領導機關有責任指導基層組織做好這些工作。這些經常性工作做好了,我們就有可能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在黨的建設上走出一條不搞政治運動,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設的新路子。
改革,特別是政治體制改革,將為我們黨的建設注入新的活力。我們一定要適應這一偉大的變革,把我們這個偉大的馬克思主義的黨建設好。這樣,我們黨就能以嶄新的姿態,站在改革和現代化建設的前列,成為一個勇于改革、充滿活力的黨,紀律嚴明、公正廉潔的黨,選賢任能、卓有成效地為人民服務的黨。
七、爭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新勝利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現代化建設相結合的產物,是扎根于當代中國的科學社會主義。它是全黨同志和全國人民統一認識、增強團結的思想基礎,是指引我們事業前進的偉大旗幟。
馬克思主義是在實踐中不斷發展的科學。馬克思主義需要有新的大發展,這是現時代的大趨勢。世界在發生巨大變化,人類文明在突飛猛進,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事業展現了新的前景。這一切都要求馬克思主義者開拓新視野,發展新觀念,進入新境界。
馬克思、恩格斯的偉大歷史功績,在于把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科學。科學社會主義從學說到實踐,從一國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到多國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到當前世界社會主義國家改革的實踐,都是對社會主義再認識的擴展和深化,都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同各國實踐和時代發展的結合。在這個過程中,必然要拋棄前人囿于歷史條件仍然帶有空想因素的個別論斷,必然要破除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式理解和附加到馬克思主義名義下的錯誤觀點,必然要根據新的實踐使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得到新的發展。
馬克思主義與我國實踐的結合,經歷了六十多年。在這個過程中,有兩次歷史性飛躍。第一次飛躍,發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經過反復探索,在總結成功和失敗經驗的基礎上,找到了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勝利。第二次飛躍,發生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共產黨人在總結建國三十多年來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基礎上,在研究國際經驗和世界形勢的基礎上,開始找到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道路,開辟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階段。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在對社會主義再認識的過程中,在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等方面,發揮和發展了一系列科學理論觀點。包括:關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觀點;關于建設社會主必須根據本國國情,走自己的路的觀點;關于在經濟文化落后的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須有一個很長的初級階段的觀點;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集中力量實現現代化的觀點;關于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劃商品經濟的觀點;關于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對外開放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要條件的觀點;關于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重要特征的觀點;關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同堅持改革開放的總方針這兩個基本點相互結合、缺一不可的觀點;關于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來實現國家統一的觀點;關于執政黨的黨風關系到黨的生死存亡的觀點;關于按照獨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內部事務的原則,發展同外國共產黨和其他政黨的關系的觀點;關于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主題的觀點,等等。這些觀點,構成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輪廓,初步回答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階段、任務、動力、條件、布局和國際環境等基本問題,規劃了我們前進的科學軌道。
這里的核心問題是,必須破除離開生產力來抽象談論社會主義的歷史唯心主義觀念,從根本上劃清科學社會主義同種種空想的界限。
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從來認為,生產力是一切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只有適應生產力的狀況,才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產生,社會主義從一個階段到另一個階段的推進,以至共產主義的實現,都離不開生產力的發展。早在革命戰爭時期,我們黨就明確指出:中國一切政黨的政策及其實踐在中國人民中所表現的作用的好壞、大小,歸根到底,看它對于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的發展是否有幫助及其幫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縛生產力的,還是解放生產力的。當時,我們之所以必須把階級斗爭擺在中心的位置上,那是因為只有首先推翻反動階級的統治,使勞動人民政治上不受壓迫,經濟上不受剝削,才能解放生產力,現在不同了,剝削階級已經消滅,勞動人民已經當家作主,我們已經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發展生產力已經成為直接的中心任務。國家的富強,人民的富裕,教育科學文化事業的繁榮,公有制和人民民主政權的鞏固和發展,一句話,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充分發揮和吸引力的不斷增強,歸根到底,都取決于生產力的發展。一切有利于生產力發展的東西,都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因而是社會主義所要求的,或者是社會主義所允許的。一切不利于生產力發展的東西,都是違反科學社會主義的,是社會主義所不允許的。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生產力標準就更加具有直接的決定意義。
我們為什么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就是因為在當代中國,只有這樣做,才能從根本上保證生產力的發展。為什么要堅持改革、開放?就是因為只有這樣做,才能進一步解放仍然受到束縛的生產力,促進生產力迅速發展。離開了生產力標準,用抽象原則和空想模式來裁判生活,只能敗壞馬克思主義的聲譽。我們承認并且充分重視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巨大反作用;但是,只有在承認生產力的決定作用,承認生產力是根本標準的基礎上,才能正確處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保證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變革能夠真正適應當
代中國生產力發展的狀況和要求,而不致陷入主觀隨意性。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很長的歷史發展過程。我們對這個階段的狀況、矛盾、演變及其規律的認識,在許多方面還知之不多,知之不深。我們的許多方針、政策和理論還有待于完善,要隨著實踐的發展,不斷經受檢驗,得到補充、修正和提高。我們既不把書本上的個別論斷當作束縛自己手腳的教條,也不把實踐中已見成效的東西看成完美無缺的模式。必須在實際工作中鼓勵探索和開拓,在理論研究上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生活、實踐的觀點,是認識論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沒有探索,沒有創新,沒有不同試驗的比較和不同意見的討論,我們的事業就沒有生氣。努力發揚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精神和創造活力,振奮起全民族探索創新的勇氣,是我們的理論和事業不斷發展的希望所在。
我們黨的絕大多數同志是擁護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的,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和贊成改革開放的;固守僵化觀念的人和否定馬克思主義的人,都是極少數。但是在我們黨內,認識上的偏差是會經常發生的。同一個人,在一種情況下有這方面的片面性,在另一種情況下又可能有另一方面的片面性。不要把思想一時跟不上改革步伐說成是僵化,也不要把思想解放中講了點過頭話說成是搞資產階級自由化。偏差和片面性的產生,說到底,是主觀認識脫離客觀實際。克服的根本辦法,是引導大家面向現代化建設和改革的實際,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仍然是我們的基本口號。在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中,面臨的矛盾和困難很多,尤其需要全黨同志加強團結,統一思想和認識,同心協力地開拓前進。黨的隊伍團結一致,生動活躍,我們的社會主義事業就必定興旺發達。
偉大的實踐需要偉大的理論。中國十億人民正在進行現代化建設和改革的偉大事業。如此豐富生動的實踐,為我們進行創造性的理論概括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源泉。當前,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建設的狀況,同我們正在進行的偉大事業相比,是很不相稱的。改革開放已進行多年,改革開放的理論研究和宣傳教育,仍然是一個相當薄弱的環節。擺在全黨同志特別是高中級干部面前的一項重大任務,就是認真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建設和改革的實際更好地結合起來,同各條戰線和各個地區的實際更好地結合起來。我們黨正處在新老交替的重要歷史時刻,大批新同志加入黨的隊伍,大批新干部走上各級領導崗位。在這樣的時刻,認清馬克思主義必須有新的大發展這個現時代的大趨勢,向全黨提出在實踐中學習和豐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任務,并且建設一支包括大批新生力量的富有創造精神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隊伍,意義更為迫切,更為深遠。
同志們!歷史交給我們的任務是偉大而艱巨的。讓我們黨同全國各族人民,同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下,更加緊密地團結起來。讓我們大陸同胞同香港、澳門、臺灣同胞和海外僑胞,在祖國統一和振興中華的愛國主義偉大旗幟下,更加緊密地團結起來。這是我們的事業必定勝利的根本保證。
我們的事業是走向未來的事業。黨和人民總是把自己的最大希望,寄托在代表未來的蓬勃向上的青年身上。中華民族的振興,美好未來的創造,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勝利,要靠全體人民的努力,歸根到底,要靠廣大青年繼往開來,腳踏實地,艱苦奮斗。
同志們!當前國際形勢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利。在世界各國人民為維護和平、謀求發展所作的巨大努力的推動下,制止軍備競賽和侵略擴張,主張實現真正裁軍和早日解決地區沖突的呼聲日益高漲。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美蘇最近就中導問題達成了原則協議,東西方關系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緩和。我們對此表示歡迎。但必須清醒地看到,達成這種原則協議僅僅是朝著裁減軍備邁出的第一步。軍備競賽遠未停止。“熱點”一個也沒有消除,個別地區的沖突還存在著升級的危險。國際形勢真正實現緩和,還將經歷一個漫長、艱難甚至曲折的過程,各國人民仍須進行堅持不懈的努力。中國將繼續堅定不移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世界各國發展友好合作關系。我們將同全世界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一道,努力推動國際形勢朝著有利于世界人民、有利于世界和平的方向繼續發展。
中國的革命和建設,是人類進步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曾經震撼世界,增強了世界進步力量和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功,必將對世界和平與人類進步事業作出新的貢獻,進一步增強科學社會主義的吸引力。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宏偉目標的征途上,我們已經取得了第一步勝利。我們還要為奪取第二步、第三步新的更大的勝利而奮斗。我們堅定地相信,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道路,必將越走越寬廣!(實習編輯:魏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