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為寒冬里的流浪者買單?
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2月22日報道:羅建國在北京火車站對面的一個小雜貨店上夜班,所以他對于這一帶的流浪乞討人員的狀況很熟悉。
“這個人在這兒睡了一個月了,”羅建國邊說邊指著雜貨店邊上一個廢棄的電話亭。不仔細看,很難發現這兒原來還躺著一個人,他衣衫襤褸而單薄,身上只蓋著一些硬板紙。羅建國說,他只知道這是個23歲的、從山東來的男青年,其它就不知道了,因為這個人很少搭話。
羅建國幾天前給個這個小伙子一條綠色的被子蓋,可是不久就被其他流浪者搶走了。
離電話亭不遠處,還有流浪者睡在火車站候車室和24小時營業的麥當勞餐廳。在這樣的嚴寒,還是很少人會想到去政府的救助站。
事實上,全國各地的1376所救助站已為流浪人員過冬做好了充足準備。但是,有專家指出,之所以流浪人員拒絕去救助站,是因為政府沒有考慮到流浪乞討現象的根本原因。
上海大學社會學教授顧駿說:“各地的救助站似乎在幫助流浪人員安全過冬上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要從長遠上幫助這些貧窮的人,必須對民生問題拿出更進一步的措施?!?/p>
那個電話亭里的青年,每天睡23個小時,他只在半夜2點起來一次——去火車站周圍的各個垃圾桶搜刮食物。
雜貨店的羅建國說,救助站的人沒少管他,來了幾次勸他去救助站,但是他都不去。
按照現行的《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救助站的工作人員只能引導、護送流浪乞討人員,但是如果本人不愿意,不可強行將他們帶回救助站。
救助站為流浪乞討人員提供免費的食宿,以及火車票憑證,讓他們回到老家??墒牵幢阌羞@樣的機會,大多數人還是選擇在大城市的大街上餐風飲露。
北京市東城區因為聚集了首都的火車站和繁華的王府井大街,成了流浪人員的聚集地。救助站站長馮遠建說:“我們每天在街上救助大約3到8人,免費為他們提供棉衣、毯子、方便面?!钡?,除非年紀很大、病得很嚴重的,很少有人愿意去救助站。而那些接受了免費的火車票回老家的人“不久之后又在這兒出現了,而且很多人都已經去了又來,反復多次了?!?/p>
與以往的收容遣送制度相比,現行的、由國務院于2003年公布的救助管理辦法已經邁進了很大一步。此文件要求所有的縣級以上城市人民政府應當根據需要設立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站,為流浪乞討人員提供及時有效的幫助。
今年入冬以來,寒流席卷全國。因此,從東北的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到南部的海南島三亞市,各地的救助站都已進入戒備狀態。
遼寧省大連市救助管理站站長侯玉璽介紹,大連開通了一條24小時救助熱線,并且工作人員每天都在街上尋找需要幫助的流浪乞討者。
上海的21個救助站里都建起了全天候的臨時避寒場所,供應熱飯熱菜及洗澡等服務,救助站里的床位最多達50張。上海市民政局社會福利處官員任熾越表示,隨著冬日里氣溫的進一步下降,他們將為流浪人員提供更多的物資。
北京16個救助站的工作人員每天駕駛救助車在街頭尋找幫助對象,并試圖勸服他們去救助站安全溫暖地過冬。
然而,仍然有很少人愿意上救助車。朝陽區救助站是北京所有救助站中最大的一個,有200張床位,但目前也就有20個人在那兒。
上海大學社會學教授顧駿說:“眼下最緊要的是救人。更多的社會志愿者團體應該參與到寒冬季節的救援中來,尤其是當政府的救助不被這些人所接受的時候?!?/p>
根因在哪兒?
在《中國日報》的采訪中,多位專家表示,要解決中國的流浪人員問題,并不是一餐熱飯、一張車票所能做到的?,F象背后的罪魁禍首是巨大的貧富差距以及農村落后的生活條件。
北京理工大學經濟學教授胡星斗說:“乞丐在古今中外都有,但是造成中國流浪乞討現狀的根源是貧富的兩極分化和農村落后的社會保障制度。”
何鳳與她的丈夫今年都是55歲,來自河南省商丘市農村。在12月15日晚上11點,記者在北京火車站一樓大廳的角落里看見了剛結束又一天乞討的兩口子。他們正將被子鋪在地上,準備睡覺。
“我丈夫十年前因車禍右腿殘疾了,右手的手指都沒了,”何鳳一邊說,一邊用雙手比劃著她丈夫的手指連根斬斷的樣子。他們睡在角落里,蓋著一條又薄又臟的被子。何鳳的丈夫睡在她右邊,旁邊還放著一根拐杖。
何鳳說,乞討生活始于3年前。在家種田無法維持生計,他們也從沒從政府得到任何救濟。她的兒子36歲,目前在上海當建筑工人。
“我知道救助站啊,可是我們只得在大街上過日子,因為我們要討錢,”何鳳說。
就在記者與他們交談后不到五分鐘,原本已躺下準備睡覺的夫婦倆起身,卷起鋪蓋,乘自動扶梯上到火車站的二樓。何鳳的丈夫走路很快很穩當,并且用右手拿著拐杖——他的右手是完整的。
龐彥申是東城區救助站的一名工作人員。他說,裝殘疾的乞丐比比皆是。他常常會在工作中碰上坐在輪椅上的人突然跑了,或者聾啞人與朋友交談起來。
馮遠建自2003年東城區救助站建立以來,就一直擔任站長。在他的工作中,他也發現“乞丐村”的現象很嚴重。在一次與商丘市民權縣(何鳳的老家)民政局官員的談話中,對方坦言,很多村民發現有人去大城市乞討,回家過年時都發了財,于是他們都加入了這一行列。
在北京著名的三里屯商業區不遠處的一座天橋下,記者遇到了同樣來自民權縣的52歲的王冰(音)。
“運氣好的時候,我在這兒能要到50塊甚至100塊錢,這比我在老家種地錢多多了,”王冰說,“我不覺得有什么丟臉。這里沒人認識我——除了我的老鄉,他們都在做跟我一樣的事?!?/p>
和許多其他流浪乞討人員一樣,王冰也不愿意去救助站——除非他們能給他一張去上海的火車票。在他的腦海中,像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遍地是黃金。
“其實,這些人愿意在首都過居無定所的日子,愿意在垃圾桶里撿別人吃剩的食物,就說明了這里的權、錢過度集中,”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周孝正說,“我們國家現在富裕了,但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過的日子還是很慘的。”
期社保完善
想要減少在城市的流浪乞討人員的數量,改善農村的生活狀況會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在一些窮困潦倒的地方,一些甚至連基礎交通都不完善的地方,當地人要靠自己的勞動提高生活水平確有困難,于是乞討就成了一個誘人的選擇。
“如果農村人在老家過的日子還不錯,他們也就不會(到城市)來了,不會過這種受人歧視的日子”,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說。他建議將來救助站可以為流浪乞討人員提供適當的知識和技能培訓,“至少能給那些想要自力更生的人一個平等的機會”。
60歲的王阿婆來自陜西省朔州市,五年前她的養子拋棄了她,無奈之下,她來到了北京,以在火車站里面及周邊撿空飲料瓶維生。
12月15日晚上12點左右,她來到有暖氣的候車室,找了一個座位坐下。成功躲過了查票之后,她臉上流露出掩飾不住的笑。
“這樣冷的天,我每天只能撿到3塊錢的瓶子,”王阿婆邊說邊吃著一袋從垃圾桶里撿來的發酸的食物,“夏天飲料瓶多,最多能換到10塊錢。”
當問及為什么要來北京過這么苦的日子時,她說:“不苦,有什么苦的。我現在就我一個人了。我不想回家,回去了日子也不比這里強?!?/p>
有專家指出,這樣的例子已足以突顯農村社會保障的缺陷。
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于去年9月起在全國試點,保障每一位60歲以上的老人能拿到每月最低55元的養老金。但是新農保按預期要到2020年才能覆蓋全國,“所以說,還有很多人現在是拿不到這筆錢的,”北京理工大學經濟學教授胡星斗說。
胡星斗算過一筆帳,政府每年拿出3000億,即可解決所有60歲以上老人的養老問題,可使他們每個月拿到200-300元的養老金。我國2009年的財政收入達到68477億元,胡教授認為中國完全有財力解決農村養老問題。
切實改變流浪乞討人員的生活現狀,全國各地都應當為農民增收、縮小城鄉差距找到突破的新方式。
專家期待土地制度有進一步改革,使農民能從土地中獲益,而不單單使當地政府從土地承包開發中獲利。
同時,政府也應當搞活農村保險,鼓勵更多保險公司進入農村市場——一個似乎會入不敷出的、長期被忽視的市場。但是胡星斗說:“這樣,至少能讓農村人在遇到農作物欠收、房屋倒塌、地震等天災人禍時,能有基本的生活費用。”
當農村的社保更完善時,我們相信城市街頭的露宿者會越來越少。
英文原文請見:http://www.tsdianying02.cn/cndy/2010-12/22/content_11736826.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記者 周文婷 王竑昳 張曉敏 編輯 呂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