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章節(jié)我想談一個比較有趣的題目,一個和每個人的生活都相關(guān)的題目,叫做泡沫經(jīng)濟。最近你們看到了吧,到處都是泡沫,房地產(chǎn)泡沫、股市泡沫,如今大蒜也泡沫了,中國的物價存在太多的泡沫。
我給讀者舉個例子吧,1982年,我們?nèi)タ措娪啊渡倭炙隆返臅r候,票價是1毛錢,2007年《變形金剛》在北京上映時的票價是80元,25年翻了800倍。而在美國,一線的電影院《變形金剛》的票價折合人民幣后是54塊錢。其實很多香港人到了大陸去看電影,看到票價都覺得不可思議,因為香港的票價最貴也才50港元而已。如果在非尖峰時間去看,還有20港元到40港元的票價,我們大陸這邊的收入這么低,電影票的價格怎么可能這么高?簡直無法想象。在中國,像男學生要陪女朋友看個電影,那都是很奢侈的。這就叫什么?物價泡沫。以麥當勞為例,美國麥當勞價格跟中國差不多。天然氣呢?我們差不多一立方3.5元,跟美國也差不多。你發(fā)現(xiàn)沒有,這種低檔餐館的價格差不多,天然氣價格也差不多,可是電影這種東西就差很多。也就是說,吃的跟用的,這種大眾都要消費的東西,價錢都和美國差不多,但是只要不屬于大眾消費品的,中國的就一定比較貴。比如說長途電話費,如果從美國打過來的話,是一分鐘1毛錢,我們打過去的話,一分鐘就得8塊錢了,你看差多少?還有松下54寸等離子電視,相同款式,在中國賣40 939元,而在美國的價格就只有我們的四分之一,折合人民幣只有10 239元,你能想象得到嗎?這個數(shù)據(jù)我們都已經(jīng)上網(wǎng)再三查驗過的,保證正確。
中國的房價收入比達到了發(fā)達國家的三至六倍,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在人均收入不及日本東京十分之一的情況下,房價已和東京不相上下,有些地區(qū)的房價收入比已超過30倍。蔬菜、肉蛋、糧食及食用油價格均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上漲。物價問題成為了百姓關(guān)注的焦點。那么,物價問題到底是什么問題?所謂物價泡沫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們有些人就喜歡穿大牌的衣服,比如阿瑪尼,阿瑪尼的西服在我們中國差不多要3萬塊人民幣,但是在美國買的話,折算成人民幣卻只有15 000塊。汽油在中國是6.83元每升,在美國4.56元每升,也差了很多。寶馬Z4型的車子在中國要58.9萬元人民幣,在美國折換成人民幣才20萬元而已。另外諾基亞1661型的手機,讀者可能會覺得這個東西應(yīng)該全世界都一樣吧,其實也不一樣,在中國買大概需要300美金,在美國買就只要85美金,差了近4倍。筆記本電腦呢?中國買一個筆記本6 000塊,在美國換算成人民幣只有3 406元,還不止這些呢。我再舉幾個例子,有個叫Samsonite的旅行包,翻譯成中文,我們叫它新秀麗,可能大家不一定知道新秀麗,這種包在美國買的話,一個大概是27美元,才是中國價格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我們買一個包都要比人家多花那么多錢。在美國,一件POLO的秋天穿的大衣29美元,Clark的涼鞋,美國牌子,23美元,看到這些數(shù)字,你是不是還以為美國經(jīng)濟破產(chǎn)了、崩潰了?還是大甩賣?我也有這種感覺,不知道怎么回事了。
我的一個朋友曾經(jīng)到美國洛杉磯一家叫小臺北的中餐館去吃飯,4個人點了很多菜,都是魚蝦螃蟹這些海鮮,一結(jié)賬,4個人才49美金,折合成人民幣大概是300多塊,每一道菜平均價格才7美金,像這種魚蝦蟹之類的海鮮,在我們中國吃的話,這點錢頂多算個零頭。當然如果去那些特別小的店,就另當別論了,但在一般餐館我們的就肯定比美國的貴多了。還有我們經(jīng)常喝的咖啡,在美國是1美元,也就是不到7塊錢人民幣。我們這邊,就是去一般的咖啡館、咖啡廳,一杯也大概要二三十塊人民幣對不對?似乎只有麥當勞這種一般社會大眾都吃的快餐,天然氣這種一般社會大眾都要用的產(chǎn)品,我們和美國的價格差不多之外,其他稍微上點檔次的東西,我們都比人家貴。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