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2月22日報道:19歲的農民工小趙不辭辛苦地來到北京西南邊的一家照相館,換上他的新夾克,小趙花了15元,在倫敦大本鐘的幕布前照了一張相。
小趙自己沒有電腦或者相機,而這家照相館可以幫助他上傳照片到博客上,所以這是小趙唯一和自己在外地打工或者老家的朋友在網上交流的渠道。
“我沒有錢到國外旅行。我最喜歡的球隊是切爾西,所以我選擇了球隊所在地倫敦的標志性建筑大本鐘作為拍攝背景。”小趙說。
“我有QQ和博客,但是像我們這樣的打工的人的手機一般都沒有照相或者連接網絡的功能。”
小趙來的這家照相館裝修非常簡單,所有的設備就只有一臺電腦和一架照相機。
店主沈泉威(音譯)說:“我們有上千種背景幕布可供選擇。”
在中國的其它城市,像這樣的照相館在市中心農民工聚集的地方非常常見。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的教授周葆華說,上傳照片的服務曾經只是照相館的一個附帶服務,但是現在正在漸漸變成主要的服務項目。
“農民工對于網上交流的需要進一步促進了這項服務的成熟。”周葆華說。
周葆華正在對長江三角洲地區農民工使用網絡的情況進行調查。他走訪了在上海和蘇州12個工廠和工地里工作的842名出生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農民工,發現其中有75%的人有使用網絡的習慣,并且其中的大部分人都有QQ賬號或者自己的博客。
20歲的王雯婷(音譯)在上海的一個藥品庫房工作,月薪2000元左右。三年前她第一次接觸網絡,現在,每天10個小時的工作之余,她通常會在網絡瀏覽4個小時。
她喜歡玩網絡游戲,在線看電影,下載歌曲,在網上交新朋友,還有搜索更好的工作機會。
“相比逛街,上網要有意思多了。在上海我沒有什么親戚朋友,所以我更寧愿上網。”王雯婷說。
“低收入,高強度的工作以及和其他人相對疏離的生活環境,讓這些在大城市追尋夢想的農民工們顯得有些格格不入。”周葆華說。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副教授邱林川在和周葆華一起合作有關農民工使用網絡情況的調查。他說有電腦的農民工不到20%,對于這些經常需要在不同城市流動的農民工,電腦攜帶并不是很方便。所以這些提供照片上傳服務的照相館給這些農民工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和親戚朋友在網上溝通的渠道,周葆華補充說。
對于中國2.3億的農民工,邱林川認為他們提供一個工作之余的娛樂渠道是很重要的。
深圳的小小草是一家為農民工免費提供電影和閱讀室、勞動法培訓以及招聘需求的機構。
這家成立于2003年,由香港樂施會提供資助,由農民工自己成立的機構已經擁有了60名注冊會員。
21歲的王寶麗(音譯)已經在小小草工作了一年。她曾經在廈門一家手機生產工廠的 流水線上工作,月薪1600元。
“雖然我現在每個月也只能賺2000元,但是我可以幫助和我一樣的農民工豐富自己的業余生活。”
她已經組織了機場歌唱比賽、戶外郊游的活動,還有幾期吉他課程。
一些提供上網服務的咖啡吧已經開設在廣東一些城市的工廠附近,比如廣州、深圳和珠海。
廣東省政府也正在建議建立一些專門針對農民工的網站,提供一些文化和娛樂方面的信息,希望這些網站可以使農民工和周圍的城市有更多的聯系,幫助他們建立一種歸屬感。
英文原文請見:http://www.tsdianying02.cn/cndy/2010-12/22/content_11736941.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編譯 郭書含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