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通常被看成是單向旅程,但偶然也需要回程車票,這就涉及到回譯的過程。如果把比喻進行到底,回譯的過程就是回家的過程。然而,這一過程有時候是異常艱難的。
翻譯中的回譯錯誤不一而足,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常凱甲”事件,就是因為不懂回譯造成的。“常凱甲”不是別人,正是大名鼎鼎的“蔣介石”,這個錯如果不是“蔣委員長”的錯,但至少應該部分算在他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頭上。那個用來拼寫“蔣介石”三個字的威妥瑪拼音“Chiang Kai-Shek”,在其治下是一直沿用的法定標準拼音,而且他的名字還是根據廣東話的發音拼出來的,這就更增加了其回譯的難度。當然這樣說并不能減免犯上述錯誤譯者的“罪責”,因為作為國內某一流大學的教授,理應對這段歷史有所了解。由于約定俗成的原因,這一拼音并沒有因為漢語拼音的國際化而遭淘汰。
由于漢語羅馬化拼寫差異造成的英譯中國人名地名的識讀困難還有不少,有些還與歷史文化相關聯,造成回譯的不易。比如今天在臺灣的東吳大學,她的英文名字就是Soochow University,如果沒有一定的歷史知識,是很難讓譯文回家的。第一層很可能無法分辨其中包含的蘇州這一地名,第二層是很可能把其誤認為大陸的蘇州大學。一些被西方人叫著習慣了的地名,也可能被不知道的譯者誤解成不知所云,比如赫赫有名的盧溝橋,在英語中就常被稱為Marco Polo Bridge。
普通名詞的回譯往往涉及英語對漢語的詞語借用,但由于這些借詞不少是通過廣東話、廈門話以及客家話這些南方方言,并通過上面所說的威妥瑪拼音進入英語的,這些詞語的回譯一不留神也是可能弄錯的。例如,dim sum 是指點心,Kuo-Tieh 是指鍋貼。更有甚者是從日本、韓國、越南等語言轉借入英語的漢語詞匯。例如,typhoon 是指臺風,就是輾轉日語進入英語的漢語詞匯。
除了單詞的回譯外,句子的回譯也不容易,特別是翻譯進入英語的中國古典文獻中的句子,能否回歸到原來的樣子,還真是有一定的難度。例如,在美國作家Arthur H. Smith(明恩溥)所著的Chinese Characteristics一書中,多有引用中國古典文獻的例子。在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的譯文中,譯者劉文飛和劉曉旸基本上都采取了回譯的策略來處理。這里有一個例證:
“There are three thousand crimes to which one or the other of the five kinds of punishment is attached as a penalty, and of these no one is greater than disobedience to parents.”
“五刑之屬三千,罪莫大于不孝。”
再比如,在美國著名思想家Henry David Thoreau所著的Walden 一書中對孔子的引用:
“To know that we know what we know, and that we do not know what we do not know, that is true knowledge.”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然而,對于回譯的應用也有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例如上述回譯的文化回歸,可能會妨礙讀者對整體譯文的理解。上文明恩溥和梭羅對中國古典文獻的翻譯引用,原都采用的是一種直白的翻譯(指原翻譯過程中漢語古文譯入英語),回譯以后則成了非常典雅的漢語文言文,脫離了原文(指英語)對照、且古文基礎不好的現代讀者有時候理解起來還真有些困難。所以,這里如果能夠附上現代漢語的翻譯文本,也許效果會更好些。有譯者就是這樣處理的,比如黃磷在其所譯的美國史學家Rhoads Murphey的《亞洲史》一書中,對書中所引白居易的《論和糴狀》一文就采取了白話翻譯和回歸原文相結合的方式,其中的幾句是這樣處理的:
現在我又榮幸地獲得晉升來為陛下服務,并被任命為以指陳時弊為己任的諫官之列。如果我的論據還不足以令人信服……那么請派一位陛下信得過的心腹隨從前往農民家中私訪。……陛下將會看到我的陳情絕非輕率淺薄。(原文:今幸擢居禁職,列為諫官……猶慮愚誠不至,圣鑒未回;即望試令左右可親信者一人,潛問鄉間百姓……則知臣言不敢茍耳。)
總之回譯就像回家,一方面我們應該欣喜地歡迎回家的孩子,另一方面,我們有時候也要對略顯陌生的舊相識加以介紹。這樣說來,回譯還真有點賀知章《回鄉偶書》一詩的感受呢:“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作者簡介:
張明權,1968年生,江蘇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上海外國語大學博士課程班在職攻讀博士學位,主要從事翻譯理論研究,在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等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0余篇,發表英語學習類文章20余篇,出版譯著兩部,翻譯公司兼職翻譯。
Email: mqzhang@ujs.edu.cn
相關閱讀:
“秋老虎”該怎么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