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牛 謝正軍作(新華社發)
“全國第8”的窘境
在中國,“8”本是個吉利數字。環保部公布數據顯示,5月份內地空氣質量最差的10座城市中,北京排名“第8”。這個“第8”是繼“首堵”后北京的又一愁事。
1998年以來,北京連續采取大氣污染治理措施,籌辦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前和之后,在此方面更是下大力氣——首鋼外遷是一個大手筆,尾號輪流限行、購車搖號、鼓勵公交出行力度巨大。
然而,治理的結果卻是2013年初,“我看不見你的樣子,不是近視眼,不是淚眼朦朧,而是北京霧霾”(網友語)。盡管,北京多項主要污染物年均濃度呈下降趨勢,但民眾感受卻并未向好。“以前出國回北京,會感到呼吸不舒服;現在去其他省份出差再回北京,也會感到不舒服。”網上和身邊,不乏抱怨。
“治理趕不上污染”的背后,有個現實窘境:空氣是流動的,你減排了,但鄰居呢?正如印尼蘇門答臘島的“燒芭”習俗,讓“花園城市”新加坡空氣污染指數飆升一樣,在地理上懷抱北京的河北,作為鋼鐵產量占全國1/4、全國第三大燃煤省份,其增長的燃煤,輕松抵消了北京削減煤炭消耗的努力。以河北省會石家莊為例,其煤炭消耗總量從2000年的1500萬噸猛增至2012年的6100萬噸。
據悉,河北對北京的大氣污染物區域貢獻的常年平均值約為10%-30%。
首次空氣質量排名
5月份空氣質量最差10座城市中,除北京外,還有濟南、鄭州、天津,其他6座全部來自河北。分別為:石家莊(最差)、唐山(第2)、邢臺(第3)、邯鄲(第4)、保定(第6)、衡水(第9)。
如果把每座重污染城市比作一個煙囪,你可以想象,相鄰7個煙囪的北京,空氣能好到哪里。“在享受河北提供的多種便利同時,北京也不得不接受來自它的污染。”
排名會帶來壓力。6月中旬,環保部公布74座城市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并排名,這在中國還是首次——這是國務院6月14日的常務會議作出的規定。當日,李克強總理部署了大氣污染防治十條措施,其中“公布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排名”作為第七條“用法律、標準‘倒逼’產業轉型升級”中的一則。此條中還包括“強制公開重污染行業企業環境信息”等。
民眾環保意識增強,治理空氣訴求日益強烈。十八大后新的中央領導集體組建兩個月遇到今年初的嚴重霧霾天氣,新一屆政府組建后不到3個月,即急中生智,推出“十條措施”,并期望此“智”能轉化為彼“治”。縱觀這10條措施,目標具體,可操作性強,不乏新招,如“重污染天氣納入地方政府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