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的時間里,連續收到300多條騷擾短信和不計其數的騷擾電話……廖某怎么也沒有想到,當初的一時沖動竟然會闖下如此大禍。
一時沖動換來草木皆兵
2014年1月11日上午,廖某駕駛著自己的銀色轎車在成都長順街上4次以急剎、甩尾的方式逼停了一輛寶馬轎車,還多次做出不雅姿勢。寶馬車的車主用行車記錄儀將其行為拍下后發到互聯網上。
在“熱心”網友的深入挖掘下,廖某的照片、姓名、年齡、住址、聯系方式,包括身份證號在內的幾乎全部個人消息,在不到一天的時間里陸續被公開到網上。還有網友根據車牌號爆料稱,這輛車在2011年8月,以及2013年8月28日有兩次開斗氣車的行為。
網上的聲討在這些信息的公開后,迅速轉為直接對廖某的人身攻擊。根據媒體的報道,廖某在28小時內一共收到了377條短信,其中不乏“殺你全家”這樣的威脅短信,騷擾電話則不計其數。不僅如此,就連廖某的家人也受到牽連,廖某的母親開始接到騷擾電話。廖某不得不帶著父母和妻兒離開家,到其它地方住了一晚。
“我現在最大的感覺是,恐怖”。最終,廖某在惶恐與自責中投案自首。至此,由“長順街車霸”案引發的一場人肉搜索逐漸塵埃落定。在網民為又一次的“除暴安良”慶祝的時候,我們不禁要問:是誰給了人肉搜索窺探他人隱私的權力?
“正義之師”緣何淪為“網絡暴民”?
在網上流行著這樣一句話形容人肉搜索的威力:“如果你喜歡他(她),就把他(她)的照片放到網上,你會很快獲得他(她)所有的信息;如果你恨他(她),也把他(她)的照片放到網上,你可以讓他(她)一夜之間身敗名裂。”
在“長順街車霸”案中,每個網民最初都手執正義的“劍柄”,可是為什么到最后卻演變成對廖某及其家人的人身攻擊甚至生命威脅,讓廖某感到“恐怖”,讓他的家人被迫更換息身之地?“正義之師”緣何淪為了“網絡暴民”?
弗洛伊德曾經說過,當個體處于公共空間時,窺視欲受到壓抑,需將這種本能欲望通過偽裝或者象征等方式轉化,從而得以釋放。在網絡上,由于匿名性的特點,個人相當于處在一個虛擬的私密空間,加之法不責眾的心態,人們更易對自己的行為喪失責任意識,從而做出比現實社會中更激進的舉動。
互聯網這個虛擬社區賦予了人們平等參與的權利,使人們由被動的信息接受者變成了主動的信息提供者,而人肉搜索更是使每個人都有化身“警察”、“法官”和“道德審判者”的機會。在普通民眾的集體無意識里,往往都存在著某種程度的權力饑渴,為了最大限度的對社會產生影響力,他們的“正義感”就容易逆轉成“網絡暴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