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款送禮:拜年恭賀變“公賀”“原則上”不原則
公家送禮發“福利”
鄰居小唐夫婦都在某鄉政府機關工作。今年春節前,為了感謝我們經常為他們照顧孩子,小唐夫婦送來了花生油、牛肉和酒,還有一件高檔羊毛衫。這么貴重的禮物,我們實在不敢接受,極力推辭。相持了好久,小唐道出了“真情”:“這些東西都是政府機關送的,又不是花錢買的。再說我們離老家遠,用不了就壞了,客氣啥呢!”
他愛人把我愛人拉到一邊,開導說:“嫂子,不瞞您說,自從公務員實行‘節日補貼’后,不準發福利。但每逢重大節日,政府機關之間都互相送禮,并且都是商量好的,你送吃的,我送穿的,他送花的,人人有份。但本單位不能發本單位買的東西,以免違反規定。其實,這都屬于正常的工作關系,友好合作,禮尚往來,不足為怪。”話說到這份上,我們也就毫不客氣地收下了禮物。怪不得人人都想當公務員,原來政府機關有如此誘人的“潛規則”。(山東淄博市臨淄區邊增進)
拜年恭賀變“公賀”
春節前后,各單位禮尚往來、互致祝福,無可厚非。然而,這期間,一些單位和個人趁過年請客送禮搞“感情投資”:各種名目的團拜會、“鴻門宴”排滿了高檔酒店的各個檔期。
值得一提的是,少數人打著為了單位辦事方便的旗號,想方設法用公款相互請吃。下級到上級有關部門和領導家中走訪拜年,給領導孩子送“壓歲錢”,贈送高檔禮品、有價證券、購物卡等,表面看是恭賀新禧,實質是“公賀新禧”。一些領導干部也心知肚明,心安理得地笑納下級“公賀”的錢物。
“公賀”新禧的目的,無非就是想在以后能得到相應的關照。比如,正常申報的項目能順利得到審批,依法申請的經費能及時得到撥付,還有就是為自己的升遷之路鋪平道路。這種變了味的“年禮”,既違反了紀律,又損害了領導干部形象,還助長了不良風氣。如此“禮尚往來”,不僅“拜”壞了黨群干群關系,還引起了廣大群眾的不滿。
漂白禮金進腰包
某單位與地方幾乎沒有什么業務往來,人事權也不在地方,與地方平行的單位更是老死不相往來。幾年前,上級派來一名“會來事”的“頭兒”,春節前突然讓后勤準備幾十份禮金,分別是上級單位領導每份5000元,地方單位領導正職3000元,副職2000元……如此一來,每年春節僅禮金一項,單位就要花掉數十萬元,還美其名曰“擁政愛民”的需要。據了解,每年這筆錢真正送到貧困人家的,僅有一二戶而已,且每戶不超過400元。如此先例一開,此風就蔓延下來,單位現在每年都例行公事,用這種方法來送禮。
對內“開源節流”,對外“廣施禮金”。有人說,這領導是不是腦子進水啦?憑什么把自家的錢送給別人花。后來經人點撥才恍然大悟:送出去的是公家的禮金,收回來的卻是自家的“紅包”。如果每年將幾十萬的禮金全部變為己有,再強勢的單位領導也無法做到“神不知、鬼不覺”,最起碼會計也會掌握情況。以“禮”的形式送出去,每份2000元、3000元,做賬目的時候又是公對公,查賬也沒事。花樣一變,單位正常對外交往費用幾十萬元出去了,名正言順,會計自不必說了,所有干部職工也無話可說。即便是審計單位來查賬目,用于相互慰問的禮金,也成了最好的說辭。
“籠統發票”有名堂
由于工作關系,筆者經常接觸到很多單位的財務收支狀況。不少單位“禮品”開支在總支出中占有相當的比例。在支出科目里,不少原始發票所開的品名籠統地稱為“禮品”、“食品”、“辦公用品”等,至于購買了哪些禮品,禮品的用途、去向等沒有注明。
出現這類比較“含蓄”的發票,原因有三:一是不便說出其中的詳情,給受用的具體單位、部門或個人留點情面,以防給該單位日后的工作帶來不便;二是不愿意說出其中的原因,以防止給本單位的工作帶來被動;三是不敢說出其中的緣由,害怕得罪了有關人員,對本單位或自己的發展升遷有影響。
在審計時,有財會人員坦言,單位買的一些禮品、辦公用品主要用于送禮,包括上級領導、友鄰單位、業務往來對象、檢查組人員。雖然在賬面上沒有注明禮品的來龍去脈,但他們心里有本“備忘錄”,一一記下了禮品的用途、去向。
一些禮品商店為了經營收益,凡購買的物品均可以出具“禮品”、“食品”發票,且品名、數量甚至金額等,均能滿足顧客的要求。更有甚者,會將發票撕給顧客,讓顧客隨意去填。有的商家主動熱情提供“變通”,以達到商家與顧客的“雙贏”。
出現“籠統品名”發票,看似小事,實質上是為公款送禮披上合法外衣,以掩人耳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