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款送禮:拜年恭賀變“公賀”“原則上”不原則
“禮部侍郎”有“真經”
表舅是鄉鎮機關事務辦公室主任,專門負責后勤保障工作。他常稱自己隸屬“公關部”,替領導掌管著迎來送往、送禮接待等方面的事宜。
雖然已經50多歲,表舅依然是鄉鎮領導最愛的“干將”。鄉里人說,主要因為表舅頭腦靈活、處事圓滑、很會來事、善于應酬,會給領導當參謀,尤其在替領導給上級送禮的事情上,那可是八面玲瓏游刃有余,統統擺平。私下里,知情者都把表舅稱為鄉鎮公款送禮的“禮部侍郎”。
說起公款送禮之道,表舅滿腦子都是“真經”,渾身都有妙招。用他的話說,沒有送不到的禮,沒有讓人不滿意的時候。他說投其所好是送禮的根本。表舅送禮時十分“善解人意”,很會“把脈”,所送禮品都恰到好處。為了便于送禮和采購禮品,更為了能暗中干凈利落地替領導把“真禮”送到,表舅下足了功夫。他對上級領導的心理進行揣測,對其生活行蹤全面把握,包括某些領導的個性、喜好、車號、內部電話、家庭住址、幾處房子、司機是誰、有何親朋、何等胃口等相關情況都了解得一清二楚。
每逢過節,表舅都忙得焦頭爛額,這也是他最能施展“才華”的時候。因為這“一技之長”,表舅總能為領導分憂解難,替領導抵擋了很多棘手之事。表舅所在的鄉鎮不僅連年被評為先進單位,而且有些領導還提拔重用。表舅自豪地告訴我,鑒于他的才干,他一時半會兒內退不了。(山東濟南市長清區馬洪利)
禮賬“混入”工程款
朋友是山東德州農村的一個包工頭。過去,本村的一些工程都承包給了當時村支書的侄子。2008年春天,村支書因為經濟問題被上級免職了。新任村支書為避嫌疑,將村里的工程交給沒有親戚關系的這位朋友做。年底,朋友被通知到村委會結賬。
村支書當著主任、會計等村干部的面拿出一摞單據,對朋友說:這些都是村里吃飯、送禮花費的,鎮財政所審查嚴格報不了賬。可是為村里辦事,總不能我們幾個掏錢呀。商量之后認為,這筆款只有加到工程里了。朋友聽了一驚,但知道已經沒有回旋的余地:不答應的話,別說今后村里的工程接不到,就是眼下結賬恐怕也麻煩。只好按照村支書的意思,將工程款和那摞單據加在一起,出具了收據。村支書當場將那摞單據燒掉,結清了朋友應得的工程款。此后,村里每年的工程都交給朋友做,修橋補路、學校擴建、村辦公室翻修等等。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公款開銷也就“順便”隨著工程出賬報銷了。
農村實行村級財務鄉鎮代管制度,本是為了遏制財務管理混亂現象。然而,農村財務中占比很大的吃喝送禮款,依然混過審查關報銷下賬;各村干部之間“禮尚往來”,張村送李村,李村送王村,你來我往依然皆大歡喜。這位朋友的經歷讓我明白了:吃喝請送不允許公款報銷,那么就讓你看不到吃喝請送的影子;公款裝進個人腰包是貪污犯罪,而通過一送一收的流轉就變得名正言順。村級財務鄉鎮代管監督制度的優越性,難道就“優越”在賬面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