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華永道上海公司一位員工(潘潔同事)說,“今年1月到3月特別忙。”即使自己被分到“比較清閑”的項目組,加班到凌晨一兩點也是“家常便飯”。有人連續一周凌晨四點離開辦公室。但不管多晚回家,第二天早上9點半到10點都要“回到”公司繼續上班。
“即使比較輕松的項目,一天加班也要在4小時左右,周末還得至少加一天班,一周平均加班30小時,有同事一個月加班加了220個小時。”這位員工說。
在北京一家投資銀行工作的潘先生說,剛入職時巨大的壓力幾乎讓他無法承受,“有時凌晨三四點辦公室還是燈火通明,脖子一轉‘咔嚓咔嚓’響,甚至有人上廁所時都能睡著了。”
一邊是令人艷羨的職位和豐厚的薪水,一邊是長期拼命加班和超負荷的身心壓力。智聯招聘調查顯示,48.6%的職場人表示自己壓力很大,72.5%的職場人表示工作壓力已經影響到了他們的生活,其中近六成懷疑自己有輕微抑郁癥狀。
體面和尊嚴在“被加班”前委頓
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勞動法專家王全興說,當下中國城市尤其是一線城市的年輕白領中“過度加班文化”蔓延的背后,是面臨兩大壓力:一方面是巨大的生活成本壓力,另一方面是面臨嚴峻的就業壓力,特別是結構性就業矛盾突出。
采訪中,上海一位注冊會計師的話頗具代表性。她說:“現在房價、物價、油價、撫養子女花費等哪樣不高?面對這么高的生活成本,要想有比較好的生活質量,不僅需要有高收入的職位來支撐,而且嚴酷的競爭下也擔心丟掉來之不易的飯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