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圖片
近年來,經常聽到一些干部感慨:“現在群眾工作越來越難做了!”
為什么群眾工作難做了?是群眾不通情達理了?還是群眾更“挑剔”,對干部不領情了呢?
“我經歷過這樣的場面:只需我們端上一杯水,說上一句暖心的話,誠懇地道個歉,不少群眾就當場流淚,積存多年的怨恨頃刻間煙消云散了。”一位基層公安局長說,其實真正不講道理的群眾是很少的,大多數都是通情達理的。
現實是,讓領導干部相信群眾上訪、“鬧事”自有其道理,并能心平氣和地靜下心來傾聽群眾的訴求,在實踐中似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問題出在哪里呢?
利益多元
群眾工作越做越難
有一位基層干部說,有些群眾“不顧大局”給改革發展穩定添亂,社會情緒極不穩定,一點就著,感覺壓力很大。
有的干部說,群眾“只看到自身利益”,就是不愿相信政府的說法,哪怕這種說法合情合理。
在與基層黨政干部接觸中,中央黨校黨建部教授高新民發現,基層干部普遍反映的群眾工作很難做,“其實背后都是個利益問題”。利益問題不解決,群眾工作也就無從談起,“這才是最大的問題”。
高新民說,盡管黨的群眾工作有著寶貴的傳統,經驗也十分豐富,但在長期執政的條件下,今天的群眾工作也出現了很大變化。一方面,群眾基礎發生了多方面變化,比如:代際更迭,使得群眾對黨的認同已經從過去的感情認同,轉變為法理型認同和利益認同;市場經濟導致社會利益多元化、格局復雜化,群眾分處于多個不同利益群體,利益訴求呈現碎片化。另一方面,作為群眾工作的施行者——執政黨自身,也發生了重大變化:一是黨員社會身份復雜了,可以說社會上有多少利益群體,黨員的社會身份就包含有多少利益群體;二是干部隊伍經歷幾次代際更迭后,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也與戰爭年代成長起來的老一輩黨員干部有了很大的不同。
上述兩個方面的變化相互交織,又與中國社會快速轉型結合在一起,的確給黨在新形勢下如何做好群眾工作帶來了重大考驗與挑戰。
新形勢下,做好群眾工作的關鍵在“能否公正協調各方利益關系”,主要是能否建立公正的社會分配格局,基層各種利益矛盾能否得到公正、及時的化解。高新民分析,如果說群眾工作難做,首先難在宏觀制度方面,主要是群眾的利益訴求表達機制和社會分配制度存在問題,群眾把怨氣撒到了基層干部頭上,導致基層具體工作難以推動。
對此,來自中央的新要求十分明晰:確定涉及群眾利益的重大政策和工作目標任務時,必須充分考慮不同群眾的利益和承受能力,有利于群眾的就干,不利于群眾的就不干,決不能干勞民傷財、違反群眾意愿的事。同時,要堅持正確把握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現階段群眾共同利益、不同群體特殊利益的關系,兼顧好各方面群眾的利益關切。
然而,現實是“領導干部的工作方式有的能夠與這種變化相適應,有的則明顯不能適應,習慣于用傳統的強制性手段對待群眾”,高新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