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開學日。在南京干瓦工的淮安人鐘國誠、田慧娟夫婦看著城里孩子高高興興到學校報到,心里有說不出的惆悵:“我們出來6年了。剛出來時兒子2歲,現在都上二年級了。我們也想把他帶到南京上學,可想來想去不現實。入學手續很繁,我們不一定符合條件;孩子上學放學沒人接送,放學后沒人照管;經濟上也承受不了……”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各級政府為外來工隨遷子女入學出臺了大量保障措施,以確保100%有學上。但政策受惠方的感受卻是:進城上學的路太遠、太坎坷。大部分孩子只能在寒暑假進城和父母短暫團聚,開學了,必須回老家讀書,成為一群特殊的“小候鳥”。
我省有關部門統計,在各級政府、教育、婦聯等部門努力下,全省2000多萬學齡兒童中,已有約80萬流動兒童進入父母務工城市接受義務教育;而在家留守(父母雙方均在外務工1年以上)的農村留守兒童尚有近90萬人。
南京市白下區教育局工作人員介紹,南京市對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學采取“零拒絕”政策,保證適齡兒童有書讀。“只要‘五證’齊全,他們可先到附近學校登記,學額有空余優先安排;如果學額已滿,區教育局會為他們統籌安排。”
記者了解到,“五證”指務工證明(勞動合同、營業執照等)、暫住證、獨生子女證、戶口本、轉出地學籍證明。南京市教育局信息辦主任王京表示,“五證”是教育部統一規定的,全國都一樣。
南京市朝天宮民族小學是一所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集聚的公辦小學,該校500名在校生中,有68%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校長譚玲娣介紹,只要符合入學條件,來校后學費、雜費全免。“城市學生免的,他們也一樣免,和城里孩子一樣,只要繳80元的綜合實踐費。”
憑“五證”入學的政策,為“小候鳥”們融入城市打開了方便之門,但對于相當一部分農民工來說,“五證”的門檻并不低。
在南京金寶建材市場蹬三輪車的安徽安慶民工張順東告訴記者,他來南京已有7年,靠為客戶拉貨謀生。“像我們這種打零工的,哪來務工證明啊?”記者了解到,民工子女“五證”不齊的,多卡在父母的“務工證明”上。除臨時工、小商販外,就是應聘到企業打工的,不少人連勞動合同都沒有。
白下區教育局工作人員介紹,由于城市教育資源有限,“五證”是硬杠杠,不齊的不能納入政府必須安置的范圍,他們可自主擇校,但這需要和學校商量,并繳納一定的借讀費。
在南京板橋一家菜場賣菜的安徽人張耀說,他的孩子入學時,學校提出要收取每學期1000元的捐資助學費。“這樣算下來,六年要繳1.2萬元。這個費用我承擔不起。”
記者調查中發現,即使“五證”齊全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去學校報名時往往也會遭遇“學校名額已滿”的拒絕。譚玲娣透露,農村孩子往往存在成績較差、家庭教育缺失等特點,進來后會拉低學校的總體成績,甚至會影響正常招生,所以有的學校不愿接收,這是客觀事實。
那么,已隨務工父母進入城市讀書的孩子生活學習狀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