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支出七成是教育
湯先生
45歲,重慶某企業職工。記賬18年。
2010年在“蒜你狠”率軍之下,“豆你玩”、“姜你軍”、“糖高宗”輪番上陣,居民消費品,可謂經歷了跌宕起伏的一年。
重慶湯先生近20年的生活賬本中的一串串數字,追著CPI 跑,折射出普通人的平凡生活,但是意味深長。
1993年開始,湯先生開始每天在日記里給家里的收入、支出記賬,他告訴記者,這源自父母的記賬傳統,普通小戶人家,要學會精打細算過日子。
“我印象最深的是大米價格,我們南方人是吃米飯的,大米從十幾年前1毛4分錢漲到現在1塊7毛2分一斤,真是坐過山車呀。”湯先生說。
2010年初,湯先生買的散裝大米價格多數是每斤1.4元,后來逐漸漲到1.6元/斤,現在貴的到了2.50元/斤左右。有些品牌一袋10公斤裝的大米比年初的時候漲了十幾元。像10公斤裝的東北五常大米,在重慶各大超市售價在53元,而前年只要43元/袋。
物價不斷飛漲,迫使湯先生不得不做一個有心人,每天更加仔細地把各項開支全部記錄下來,以便更有計劃地過日子。
到年底了,又是重慶家家戶戶灌香腸的時候了。湯先生在菜市場轉了一圈后發現,現在灌一斤香腸要30多塊,要是灌一個十斤多的要300多塊。“菜市場里的小排都要十五六塊,太貴了,想想以前一斤豬肉才7毛錢,真是太便宜了。”四下打聽后,他直接跑到郊區去買了4元/斤的新鮮豬肉,一部分腌了臘肉,一部分灌了香腸。
近20年來,唯一讓湯先生感到價格變化不大的是報紙。“以前一份都市報是2毛錢一份,現在一份報紙價格最貴的也就1元多,尤其西南是報業發達的地方,市場競爭最激烈的時候1元錢可以買3份報紙!”湯先生說。
尤其最近兩年的賬本,清楚記錄著:原來的豆油3.2元一斤,現在要5.3元一斤;原來的雞蛋1.9元一斤,現在要5元一斤。物價漲幅最大的時候就是2008年的冬天和2010年的9月份,“但是國家宏觀調控以后就都降下來了,我們也在記賬中學會過日子,比如每隔一天就會坐車到蔬菜批發市場一次,能省下來十幾塊錢。買水果也常年在果品批發市場。”湯先生說。
精打細算的湯先生的努力沒有白費,小到幾毛錢幾塊錢的針頭線腦,大到數萬元的建房造屋,他都一一記入賬本。湯先生1986年剛參加工作時的工資是31元/月,現在的工資已經十幾倍增長,他自己的生活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從十幾平方米的房子到現在自己攢錢蓋起來的二層鄉間樓房。
“當然我也有不省的,就是教育投資,孩子的教育費用曾經一度占全家總收入的70%,我們是農轉非,為了支付學費,曾經有幾年沒有添置新衣,但這是值得的。孩子都上了大學,我平時,也鼓勵孩子們記賬,合理利用生活費,這是我從我的父母那兒繼承下來的傳家寶,希望孩子們也能傳承。”湯先生由衷地說。
望著那持續幾十年的家庭記賬本,它不僅是展示我們生活變化的最好道具,還是一個普通家庭在脫離了當初的物質焦慮之后生活的活化石和美好愿景品質,這不是賬本中的數字可以一一記錄的。
常常漲漲常常漲
好聰明的中國人
好瘋狂的中國價
有個學生叫小郭
大學花了六萬多
畢業了 找工作
每月工資一千多
沒有房 別提車
結婚更是沒著落
CPI跑不過
這樣的 還挺多
生不起 一萬幾
生得起 養不起
養得起 學不起
學得起 娶不起……
全世界都在學中國價
中國的物價 越來越國際化
全世界都在講中國價
我們的物價
讓美國都認真聽話
——網絡原創視頻歌曲《中國價》,改編自S.H.E的《中國話》。(記者 侯雋 夏一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