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賬,我只和自己比
馬祖煌
52歲,江蘇省南通市基層醫務工作者。記賬24年。
為什么要記賬?馬祖煌說,主要是父母的囑咐。他成家前,父母就叮囑過:“以后成家,要節省過日子,不能浪費。”
古語說:“吃不窮,用不窮,算計不到一輩子受窮。” 馬祖煌覺得記賬不失為一個好方法。1986年成家后,馬祖煌買了兩個本、一支筆,“要為這個小家庭記好兩本賬,一本收入賬,一本支出賬。”從此一記就是24年,共記了7個賬本。
老馬的賬本有很多分類,有人情交往開支、有日常食品的伙食類、有穿衣戴帽的衣帽類、有農藥化肥的農田開支等。“記賬并不麻煩,每天幾分鐘就記好了。到了月底,我還會對本月的賬本進行分類匯總。伙食類開支了多少,衣帽類開支了多少等。每年到了年底,我又會對一年的收入支出進行匯總。”對于捉襟見肘的生活,他總是盡量節省一點,再節省一點。
馬祖煌在基層衛生院負責臨床檢驗工作,剛開始記賬時,他一個月的收入約三四十元,妻子到附近打打零工,有時能掙到二三十元。老馬說,這些年自己的收入呈階梯式增長,從1980年的月工資三四十元,到2010年1689元,30年間,漲幅超過了42倍。
不過,老馬最滿意的漲幅卻在上世紀90年代,因為工資從三四十元漲到了五六百元,最重要的是物價不高。據老馬介紹,上世紀70年代,當地的豬肉每斤0.75元;80年代,每斤2元多;90年代,每斤4元多。
物價和收入哪個漲得快?在老馬看來,有的能趕得上,有的趕不上。譬如農田生產資料,以氮肥價格為例,老馬說,2001年每袋21.5元,2010年每袋45元,漲幅近2.1倍;而自己的工資,2001年為1025元,2010年為1689元,漲幅近1.7倍;兩項比較,大致差不多。但教育費用,老馬就覺得趕不上了。過去,女兒中小學一路走來,費用都不是很高,現在讀大專的費用則成了家里一筆很大的花費。
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老百姓的生活條件普遍都得到了改善,但對于馬祖煌來說,他家的生活卻一直過得不輕松。
2007年的賬本顯示,老馬一家三口全年的伙食費才700多元。老馬一天的正餐,伙食費才幾角錢。“每天中午都是一碗豆腐湯就著大米飯,大米飯管夠管飽。”
他坦率地告訴記者:“20年來,我們兩口子基本上沒買過衣服,都是親戚朋友送的舊衣服。”買肉吃也是一件奢侈的事。只有過年的時候,老馬會買點瘦肉給孩子改善改善伙食,但老伴還不舍得,只買2斤肥肉,因為一斤肥肉要比一斤瘦肉便宜1~2元錢。
老馬說,最主要的原因是錢太少了,做什么都不夠。“我從不與人家攀比,我只跟自己比,只跟過去比。”他進一步解釋,“我只縱比,不橫比。”
縱比起來,老馬的家庭生活的確比過去改善了很多。2008年,他花了970元買了一臺大彩電;2009年初,他花了1900多元買了一輛電瓶車,有了出行工具;2009年底,他又花了450元買了一部手機,每月話費為20元。在校的女兒,有部同學送她的手機。這樣,他們家也邁上了現代化的臺階。
記賬24年,老馬最大的感受是“有數”,老馬說:“一分錢的收入和一分錢的支出都有數,這種感覺很好。”
“真正的幸福是一家人的平安、健康和快樂,而不僅僅是金錢,金錢買不到幸福。”年過半百的老馬說,“我的物質生活很困苦,但我的精神生活很富足。”
回望過去,老馬說:“現在,我覺得很幸福。”(記者 胡雪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