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的不是賬,而是孩子的成長”
孫盛穎
32歲,大連人,財會工作者。記賬6年。
美術班一年所花費用要2600元,核算成上一堂課的費用就要50元錢,而這個數字,在大連市民孫盛穎女兒雯雯幼小的心里,感覺“并不貴”。
小孫的工作是出納,記賬對她來說是一件很輕松的事,所以家里的吃、穿、玩等開支,小孫都有自己的賬本,記起來也信手拈來。可是孩子這筆教育賬,小孫覺得“不好記”。
懷孕的時候小孫就想,是不是可以用數字的形式來描述生一個養一個孩子一生需要多少錢,而除去日常的其他費用,教育是筆重要的開支。
在小孫的記憶里,孩子沒上幼兒園之前,相對來說這筆錢很少,也就是買點書買點碟,“一年也就幾百塊錢這樣的。”但是上了幼兒園之后,這筆錢就相對多一些了。“托保費、加餐費,再加上報一些班什么的,一個月就得將近1000元。”小孫告訴記者。而當時,小孫一個月的工資才1000元錢,她甚至在講故事之余告訴女兒:“你上幼兒園一個月的費用就得1000元,我自己掙的這點錢全給你上幼兒園花了。”
小孫介紹說,她是26歲那年生的女兒,當時她和丈夫剛剛參加工作,兩個人的工資加在一起也就4000多,小孫大體計算了一下,孩子的教育投入占到他們工資的20%~30%,她表示,如果超出了這個比例,她自己就會衡量,不會再去增加投入了。
在教育這本賬里,有一筆被提前終止的支出,那是孩子一歲時上早教班的費用。小孫告訴記者,當時早教班一個小時的最低費用是50元。按照當時的消費水平,這個班實在是比較昂貴。
小孫終止這筆費用的想法是,一個小時50元錢,上得少了沒效果,上得多了一個月要800元錢,大大超過了預算。最后小孫一狠心,不念了。當時雙方老人想資助他們一部分,但小孫沒答應。“我自己相對來說是一個比較理性的人,選孩子喜歡的、感興趣的班去報就可以了。”為此小孫還提醒其他家長,應該根據孩子的意愿給孩子報他感興趣的,而不是跟風而上,見別人學什么自己也學什么。
在小孫的賬本里,女兒4歲、5歲時的教育花費最多,一年要15000元左右。現在,女兒上小學了,小孫也只給她報了周三下午學寫字,周五學畫畫的兩個興趣班。
目前,小孫夫妻兩個人的月工資達到了七八千元,對孩子的教育投入已經沒有多大壓力了。“我給她買了一份保險,一年交1.2萬元,這樣上高中和上大學時,每年就都有一筆錢打入我們的賬戶。假如那時候我們的工作不是很好,收入不是很高的話,有了這份保險,我心里也就比較踏實了。”小孫說。
這本教育賬,小孫記了6年,最初是因為職業的習慣,現在卻是欲罷不能。小孫認為,自己記的不是賬,而是孩子的成長,“我會一直記到她上高中上大學,等她將來成人的那天,或是她結婚那天,作為一份禮物送給她,我要讓她感覺到,這十年、二十年來,父母對她的付出,對她的愛。”(記者宋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