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今年重慶的春天來得很早,但造船業依然過著寒冬,而且凍得刺骨。24日,記者來到已停產1年零3個月的重慶最大民營造船廠———重慶金龍船業有限公司,看到廠區依然冷清,沒有機器的轟鳴聲。剛從浙江返回忠縣的“金龍船業”總經理黃安鈿告訴記者:“這1年多沒有接到一個訂單,因停產企業直接虧損1000多萬元。”他說,最大的希望是能接到訂單,即使不賺錢,只要能給員工發工資、繳納保險就滿足了。不過,黃安鈿預測,這個寒冬有點長,可能要熬到后年了。
巔峰時產值5億多
來自浙江溫州的金龍船業于2005年落戶三峽庫區忠縣,船廠占地180畝,總投資1.6億元。按現代造船工藝進行生產流水線設計布置,主要生產海上石油開采所需的多功能、大功率推拖船,設計最高年產值達20億元。金龍船業是重慶最大的民營船廠,也是西南地區上百家造船廠中硬件、軟件都名列前茅的企業。
黃安鈿說,船廠建成后,先后造了3000多立方米海上LPG特種運輸船、海洋石油平臺多功能工作船、3000多噸的集裝箱船9艘,產值達5億多元。受國際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影響,到2011年下半年后就基本沒有造船訂單。他帶領業務人員四處尋找市場也無效果,2012年2月金龍船業被迫關門停產。
造船業虧損超300家
金龍企業是中國一家生產電子產品的知名企業,目前主要生產手機配件出口。黃安鈿說,7年前溫州已有數百家造船廠,而且生意非常好。公司決定投資造船業主要是看好三峽庫區的招商優惠政策和較為低廉的勞動力成本,而現在勞動力成本優勢已開始逐漸消失。據來自業界初步統計,從2012年開始到今年,我國造船全行業的虧損企業超過300家,虧損額同比大幅上升超過150%。
黃安鈿介紹說,市政府和有關部門支持力度也非常大,但畢竟國際、國內大環境如此。他也嘗試過聯系造游船,甚至試圖與其他大型造船企業整合,但也因多種原因未果。
造船企業亟待調整結構
專家認為,除了國際大氣候外,目前我國造船仍然以低附加值的“大船”為主,這類產品受國際航運市場波動影響很大,一旦航運不景氣,訂單就會大幅下降。傳統造船強國韓國、日本等,雖然這幾年在總量上被中國超越,但他們在新技術的儲備上走得更早、更快。日本企業前幾年開發出一批大幅降低能耗和排放的生態環保船舶,韓國和新加坡企業則占據了海工裝備這一高附加值領域的大半江山。
重慶長航東風船長總經理、重慶市船舶修造協會會長何喜云曾告訴記者,重慶有100多家造船企業,但上規模的不到30家,現在日子大都很難過。重慶造船業要把眼光瞄準國際市場,實時調整產業結構,才能經得起“風霜”的打擊。(記者 吳國富 實習生 袁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