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閉幕的全國兩會,為今后五年描繪了新的藍圖,吹響了向“十二五”進軍的集結號。
宏偉藍圖初成后,砥礪奮進入破時。
12天來,出席兩會的5000多名代表委員總結過去、思考未來,凝聚這樣的共識:只有以更大的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和深化各領域改革開放,才能為“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新的不竭動力。
“轉方式”有多緊迫,改革就有多緊迫
“十一五”期間,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廣西柳州這個老工業基地產品訂單驟然減少,一度跌入低谷。面對嚴峻形勢,柳州人加大了研發和創新投入,同時痛下決心,加大經濟結構調整步伐。2010年,柳州多數企業實現了產值和利潤的雙增長。
“戰勝金融危機靠什么?就是靠改革。”柳州的轉型之路,讓全國人大代表、柳州市委書記陳剛感觸頗深:“只有依靠深化改革,推動自主創新,加大轉方式調結構的步伐,才能真正獲得不竭動力,促進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
柳州的經歷,正是當下中國的一個縮影——今年是“十一五”和“十二五”交替期,是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期。國際金融危機陰霾未散,經濟發展資源環境約束加大,市場經濟體制機制尚不完善,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
“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國家強盛了,但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不斷凸顯,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難以為繼,要實現‘十二五’宏偉藍圖,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還是要靠深化改革,特別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國人大代表汪恕誠一番直言道出了很多代表委員的心聲——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任務有多緊迫,推進改革開放的要求就有多緊迫。
中國的經濟轉型之路,從“九五”計劃提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已經走過了15年。“轉方式”日益成為共識,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但從“共識”到全面“落實”,仍存在落差。根本問題在于體制機制的深層原因。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相對滯后,直接制約著發展方式轉變進程的加快。
“轉方式提了這么多年,政策著力如果僅是為了熨平經濟波動,就很難實現目標,應把重點放到改革、放到調整體制機制上。”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小濟認為。
為此,“十二五”規劃綱要開篇明確提出,要“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特別是“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性進展”。
“‘十二五’發展藍圖精煉而突出地表明了改革對轉變發展方式的意義和緊迫性。”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吳焰認為,規劃既作了主線規定,就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同時,明確了動力設置,就是全面推進改革。
沒有改革,不會有中國今天的輝煌;唯有改革,才能開創更加美好的明天。代表委員們一致認為,今后五年,既是關鍵期,也是攻堅期,更是機遇期。改革沒有退路,必須迎難而上,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加速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改革總要伴隨各種矛盾,但不轉變發展方式沒有出路。”全國政協委員、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書記葉小文說,“我們一定要堅定信心,不隨風搖擺,不人云亦云,排除前進道路上的種種干擾,堅持科學發展的道路,迎接全面深刻的變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