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線 > 圖片中國
|
繡球之鄉——舊州(組圖) 2009-08-28 11:40
“中華巧女”黃肖琴展示她制作的繡球。黃肖琴設計的繡球大小不一,圖案琳瑯滿目,最小的約二、三厘米,價格5元;大的數百元至數千元價格不等。火炎 攝影 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走在廣西靖西縣的舊州老街上,恍惚有時光倒流之感 ,老式的磚瓦房,斑駁的紅木柱門,復古的石板路,讓人 似乎游走在明清時期的水鄉小鎮。一路走來,幾乎家家戶戶的屋里屋外都掛著各式各樣、五彩斑斕的繡球,與斑駁古舊的老街相互輝映。 舊州位于廣西百色市靖西縣,地處中越邊境,是壯族群眾聚居的地方,千百年來積淀了獨特的文化,舊州繡球就是其中的瑰寶,故被譽為“繡球之鄉。 舊州有一條遠近聞名的“繡球街”,街上500多戶人家,幾乎每家每戶都是制作繡球的“車間”。每天,婦女們、婆媳們就坐在自家的門前,前面擺著一張小圓桌,桌上放著一兩個簸箕,里面裝著剪刀、絲線、彩綢等制作繡球的工具和材料,手里飛針走線,就這樣繡起了繡球。 小小繡球,已經陪伴壯族經歷了兩千多年的風雨,是廣西壯族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拋繡球,既是壯族人民喜聞樂見的傳統體育項目,也是壯族男女青年表達愛情的方式。每年農歷三月三,少男少女對唱山歌,女孩便將繡好的繡球拋給自己的意中人作為訂情信物。傳統繡球呈獨特的花球形,每個繡球表面有四組精美的刺繡圖案。在壯族地區,姑娘們幾乎都會做繡球。 “不敢說舊州的繡球最便宜,但絕對是最好的。”正向游客兜售繡球的朱大媽自信地說道。朱大媽從小就學習做繡球,但最近幾年才成為制作繡球的“專業戶”。“不只是我,現在整條街的婦女差不多都做起了繡球生意。” 據靖西縣宣傳部副部長孔林介紹,目前舊州共有600多人從事繡球生產,年產量達到20萬個,遠銷歐美、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全村僅繡球一項的年收入就達200萬元。 為把繡球生意做大做好,村里成立了繡球協會,負責協調村里的繡球產業分工。另外,還開設了民族刺繡女童班,由當地的刺繡能手黃肖琴向村里的7—8歲的女童們傳授刺繡技巧。 來到黃肖琴的家時,她和幾個徒弟正為一個兩岸交流活動趕制一個直徑為60公分的大繡球。只見今年66歲的黃肖琴戴著老花鏡,低著頭穿針引線,熟練地繡著“兩岸青年”的字樣,并沒有因為記者的到來放下手中的活。“這球已經做了五、六天了,從早到晚都在做。”黃肖琴的的大媳婦趙金玉說道。 黃肖琴是當地家喻戶曉的刺繡能手。1994年,她參加了全國首屆中華巧女手工藝大賽,被全國婦聯授予“中華巧女”的美譽。她曾為香港回歸、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大慶、中國-東盟博覽會以及北京奧運會等重大活動制作繡球。 當年,在香港回歸前夕,黃肖琴組織15位工人,奮戰20天,精心設計制作了一個由30瓣組成的直徑197厘米的特大繡球,上面懸掛6個小繡球,并繡上“香港回歸”、“吉祥如意”等文字,表達壯鄉兒女對香港回歸的美好祝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