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線 > 圖片中國
|
繡球之鄉——舊州(組圖) 2009-08-28 11:40
“中華巧女”黃肖琴展示她制作的繡球。黃肖琴設計的繡球大小不一,圖案琳瑯滿目,最小的約二、三厘米,價格5元;大的數百元至數千元價格不等。火炎 攝影
為迎合市場需求和時代發展,黃肖琴將時尚元素融入傳統的刺繡中。圖為游人拿起一串繡有QQ頭像的刺繡拍照留念。火炎 攝影
黃肖琴出生于舊州一個民間手工藝家庭,父親曾是制作家庭木雕等手工藝品的民間手藝人。她 6歲就開始跟家里的老人學習刺繡,僅用了兩年的時間就學會縫制繡球、鞋墊、枕頭套、被單等,從小就展露了在刺繡工藝上的天分。 看著精致的繡球,黃肖琴萌生了將繡球拿到縣城銷售的想法。于是,黃肖琴托朋友捎了十幾個繡球到縣城去賣,沒想到十分暢銷。幾天后,朋友打來電話,讓她趕制50個繡球,這便是黃肖琴的第一筆訂單。 由于時間緊,黃肖琴想到了讓農閑在家的婦女們幫忙,于是她家家戶戶地去游說,讓人家跟她學做繡球。起初沒有多少人相信這個小小的繡球能賺錢,但隨著黃肖琴的生意越做越大,舊州的村民開始意識到他們看似普通的繡球或許能改變他們的命運。如今,跟著黃肖琴做繡球的已經有幾百個了,近的有舊州街的,遠的到臨鎮臨村。 年逾六旬的“中華繡女”黃肖琴與繡球為伴已40多年了,她至今繡了多少個繡球、帶了多少個徒弟數也數不清。“差不多整條街和附近村的婦女都跟我學過做繡球,數不過來了。”說到自己的徒弟們,黃肖琴的臉上不禁洋溢著自豪的笑容。 對于女童班里的小徒弟們,黃肖琴也是手把手認真地教導。每逢周末,黃肖琴都會免費為村里的女童傳授刺繡技藝。“年紀大了,有時候也會覺得累。但能把做繡球的技藝傳給下一代,還是覺得很開心。”黃肖琴說。 黃肖琴是當地繡球產業的帶頭人之一,接過海內外不計其數的訂單。最多的時候一年做10萬個繡球。“實在是忙不過來,一定得找人幫忙做。”黃肖琴表示。為了把這古老的壯族技藝傳承下去,打響舊州繡球的品牌,黃肖琴廣收學徒,指導村民做繡球。黃肖琴說,愿意學的都可以成為她的學生。現在,每每接到應付不過來的大訂單,黃肖琴就親自做好一批樣板,然后送到各家各戶,讓她們照著做。 盡管黃肖琴已成為公認的刺繡能手,但她仍在繡球制作方面不斷創新,為這種傳統技藝注入新的活力。 當被問到自己最喜歡哪個繡球時,黃肖琴連忙拿出她的得意之作“堆繡”,一一為記者展示起來。黃肖琴介紹說,舊州繡球按刺繡方式可分為兩種:一般的繡球是單線刺繡,在花瓣面料上繡出的各色圖案是平面式的,方法與過程較為簡便;而采用復線刺繡的“堆繡繡球”,先將線編織成一條彩帶,再用彩帶編織成立體的圖案,再縫在繡球上,有浮雕一般的效果,用堆繡繡成的繡球,往往比普通繡球要貴三倍,堪稱繡球中的極品。 堆繡的技巧是黃肖琴自已一點一點摸索出來的,無師自通,目前在舊州,就只有黃肖琴能做出堆繡繡球。“我可以說,現在在中國就只有我會了。”黃肖琴自信地說。 此外,為迎合歐美客戶的喜好,黃肖琴還將圣誕圖案以及宗教圖案融合東方繡球中,為舊州繡球走向世界開辟了新道路。黃肖琴表示,有一位美國客戶已連續三年向她訂購繡有圣誕樹、和平鴿等圖案的“洋繡球”,每年的數量達10000個以上。 2007年6月,由于黃肖琴在繡球制作的創新及繡球文化傳承方面做出的突出貢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她“中國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的稱號。 “現在最希望的就是能把堆繡的技巧傳下去,這門手藝不能掉。”黃肖琴說。 編輯:肖亭 肖冠男 來源:中國日報廣西記者站(記者 黃菲菲 朱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