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會剛剛閉幕,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60條旋即出臺,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大業蓄勢待發。其中,上海自由貿易區的先行先試戰略被特別提及,尤為引人關注,這是中國引進來和走出去戰略舉措的重要連接點,堪稱考驗中國政府改革開放決心和實效的風向標。
首先,上海自貿區戰略是中國政府的頂層設計,是開放環境下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政策嘗試。“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決定》明確提出要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加強各項改革的關聯性、系統性、可行性研究。我們應充分認識設立上海自貿區的意義,絕不能機械理解為原有四個特殊海關監管區的簡單組合。應看到,建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是中國政府在新形勢下推進改革開放的重大舉措,是為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探索新途徑、積累新經驗。惟其如此,試驗區建設步子要穩,要統籌考慮、科學決策。要以市場為中心,以合理資源配置去激發各個經濟層面的活力和創造力。在推進現有試點基礎上,還要選擇若干具備條件地方發展自由貿易園(港)區,形成體系。上海自貿區推動順利與否,事關全國改革開放大局,其意義堪比當年深圳特區的“實驗田”作用。
其次,自貿區戰略是與國際發展趨勢對接,應對中國經濟深層次問題的方向性舉措。改革開放應以問題為導向,以積極主動精神,提出能實際解決問題的方案。當前,我總體經濟發展和外貿形勢面臨較大挑戰。從外部環境看,全球經濟依舊低迷,世貿組織已修正了2013和2014年全球貿易增長預期,分別由原來的3.3%和5%下調到2.5%和4.5%。今年前8個月,美國、歐盟、日本進口分別下降1%、3.7%和7.4%。此外,美國主導的TPP 被稱為“沒有中國但針對中國”的談判,逼我接受其規則條款。從內部看,今年前三季度,我國進出口總值達到30603.7億美元,同比增長7.7%,但需要關注的是,受到外需持續低迷,人民幣、勞動力等綜合成本攀升,以及國內工業增速放緩等因素影響,5月份進出口增速僅為0.3%。為幫助外貿企業脫困,中國政府出臺了12條政策措施,著力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但這種救市措施顯然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對此,《決定》明確提出,要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堅持世界貿易體制規則,堅持雙邊、多邊、區域次區域開放合作,擴大同各國各地區利益匯合點,以周邊為基礎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要改革市場準入、海關監管、檢驗檢疫等管理體制,加快環境保護、投資保護、政府采購、電子商務等新議題談判,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從長遠來看,中國的自貿區戰略就是面向經濟縱深發展,重新打造在全球經濟中的價值鏈定位,打開突破口,再次“殺出一條血路”來。
再次,上海自貿區戰略旨在以外促內,推動國內經濟改革的倒逼機制。《決定》提出要以開放促改革,抓住全球產業重新布局機遇,推動內陸貿易、投資、技術創新協調發展。要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為達到這個目標,就要正確發揮政府的調控職能,對市場能自發配置的不要越位,對公共利益的保障和對長遠發展的指導不能缺位。為此,就要跳出條條框框的限制,克服部門利益的掣肘。從目前上海自貿區已推出的政策措施看,這些方面正在積極探索,商務部、財政部、銀監會等部門推出一系列針對性措施,大力推進服務業、金融、投資以及貿易便利化發展。今后,還應探索建立投資準入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全面提升事中、事后監管水平。作為改革開放的遠期目標,要以上海自貿區的先行先試為基礎,在全國范圍內統一內外資法律法規,保持外資政策穩定、透明、可預期,推進金融、教育、文化、醫療等服務業領域有序開放。這種先試點再擴大、普及的做法,已被實踐證明是適合中國國情的有效途徑。
最后,上海自貿區戰略的實際效果,還要在不斷探索和完善中體現出來。中央政策明確提出,要把上海自貿區建成具有國際水準的投資貿易便利、監管高效便捷、法制環境規范的自由貿易試驗區,使之成為推進改革和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的“試驗田”,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促進各地區共同發展。由此可以看出,如果三年試驗期后,僅限于增加了貿易和投資的一些存量,而沒有在體制機制上形成突破,發揮示范帶動、服務全國的積極作用,那么自貿區的政策效果就沒有得到充分、完整的展現。當前,天津、重慶、青島、廈門等地都在積極爭取,全國范圍將掀起第二輪自貿區設立浪潮,屆時,以市場為導向、內外結合、優勢互補的自貿區網絡,將成為帶動中國經濟邁向新層級的“火車頭”。
(來源:中國日報網 作者: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區域經濟研究室主任 苑春強 編輯:馬曉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