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無論你身處紐約、倫敦、香港、東京或者新德里,經濟危機讓全球所有的人都面臨著一個相同的難題——如何保住飯碗。但美國《紐約時報》4月2日的一篇文章認為,由于經歷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后來的非典(SARS)考驗,亞洲人在面臨此輪失業潮時比歐美人多了一份樂觀積極的心態,而緊密的家庭聯系也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渡過難關。
文章說,金融危機給亞洲的就業市場帶來了嚴峻的挑戰,比如在中國,約有2000萬農民工由于經濟不景氣失去工作或者沒有找到工作返鄉;在日本,成千上萬的工人在大公司的裁員潮中無法幸免于難。而東家時不時地削減工資,也讓危機中的亞洲員工無可奈何。
但由于接連經歷了兩次大規模的災難,此番在面對失業的焦慮時,亞洲人具備了一種“我能”的創業感,他們相信,就像之前的苦難一樣,現在這場經濟危機終究會過去,好日子會來到。
同時,盡管亞洲一些地區的社會保障制度不如西方健全,但緊密的家庭關系卻能更好地減輕失業帶來的痛苦。
一位正在找工作的香港年輕人說:“總會有公司雇傭我的。我非常靈活,而且底薪要求又不高。”
當然從客觀上講,亞洲此次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比起歐美來說也相對較小。美國的金融機構在2007年就開始較大規模裁員,而那時,他們的亞洲同行們還基本沒有受到影響。隨著雷曼兄弟轟然坍塌,在2008年的最后3個月,全球信貸危機的蔓延才讓亞洲感受到了切膚之痛。
亞洲各國的出口開始大幅減少。日本和諸如新加坡等小型而開放的經濟體被推入經濟衰退的深淵。中國和印度的經濟增長也開始放緩。但即使這樣,亞洲大部分國家的失業率也遠低于歐美地區。
日本這周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該國2月份的失業率攀升至4.4%,創3年新高。有學者預測,未來這一數字還可能升至5.5%。而這一時期,美國的失業率為8.1%,歐元區國家的失業率為8.5%。
4月2日,知名人力資源公司哈德遜公司(Hudson)的一項調查報告也顯示,亞洲管理人才的需求并沒有完全停止增長。在中國,有30%的受調查公司表示,本季度他們仍有意愿進行招聘;在日本和新加坡,各有22%和20%的公司也表達了相同的意愿。
(環球在線:歐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