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一枝一葉,皆關民情。
基層司法人員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群眾的事再小都是大事。
人民群眾的感受是司法制度的晴雨表,也是司法體制改革的風向標。
人民群眾的感受是司法制度實踐效果的直接檢驗。以人為本、司法為民,是我國司法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十年來,我國主動適應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不斷推進基層司法組織建設,強化司法工作的服務意識,切實為人民群眾行使權利提供便利,司法為民的實踐不僅讓廣大群眾可知、可感,還使他們直接得益受惠。
人民群眾的感受也是司法體制改革的風向標。面對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問題,司法體制改革啟動自我修復程序,不遮掩,不回避。針對司法行為不規范等現象,人民法院全面試行量刑規范化改革,不但讓群眾覺得定罪正確,還要實現量刑公正均衡;針對群眾關心的“司法侵權”問題,完善國家刑事賠償制度,并且在賠償之后追究相關人員責任,彰顯公平正義;針對群眾期待的嚴肅警風警紀問題,建立和完善督察工作制度,落實從嚴治警方針……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改革,順應了群眾感受的風向。
(五)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我國司法體制改革是一個學習借鑒、不斷創新的過程。在堅持從國情出發的基礎上,傳統法制資源和國外有益經驗,都是司法體制改革的可貴借鑒。
中華法系的司法傳統中一直有比照成例斷案的傳統,英美法系中也有司法判例制度。在規范司法行為的改革中,我國在借鑒古代傳統和域外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案例指導制度”。這是尊重國情、博采眾長的一個范例,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認可。
“明德慎刑”、“慎殺”是我國古代司法的優良傳統,尊重和保障人權也是現代法治理念。為了體現嚴格限制和慎重適用死刑的原則,我國在2011年取消了13個死刑罪名;從2007年開始,由最高人民法院統一行使死刑案件的核準權,死刑第二審案件全部開庭審理,完善了死刑復核程序,加強死刑復核監督;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得到進一步落實,社區矯正制度、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從寬處理機制、刑事和解機制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
(六)
公平如水,正義如錘。
維護公平正義,是我國司法制度始終不渝的目標。十年來,我國司法制度在改革中不斷完善,在提高政法隊伍凝聚力、戰斗力和政法機關公信力上見到了明顯成效,在破解制約政法工作發展進步的體制性、機制性、保障性難題上取得了重大進展,在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上邁出了新的步伐,推動了政法事業的科學發展。
中國司法制度與時代風云共激蕩,不斷回應時代課題和群眾期待,改革未有窮期。在改革中贏得機遇,在創新中不斷發展,中國司法必將繼續贏得人民群眾的認可和支持,不斷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圖①:河南魯山縣人民法院法律服務走進群眾。
資料照片
圖②:最高人民法院舉行公眾開放日活動。
本報記者 白龍攝
圖③:江西東鄉縣檢察院建立看守所監控系統確保在押人員權益。
何江華攝
圖④: 浙江臺州邊防民警推行規范用語。
陜策攝
圖⑤:云南大姚縣石羊鎮中心法庭的法官下鄉開庭。
本報記者 徐元鋒攝
圖⑥:四川廣安市首家鄉鎮派駐檢察室掛牌成立。
邱海鷹 廖小兵攝影報道
視覺統籌:宋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