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官員: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仍需深入
中國經濟50人論壇成員、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地區經濟司司長范恒山: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仍需深入
對于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來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既是重要結果,也是嶄新起點。加入世貿組織給中國改革注入新的動力,按照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在世界貿易組織相關協定的促進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繼續向前推進,取得新的進展。
一、入世以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展與特點
2001年12月,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這是一個關鍵的時期:一方面,經過1978年以來二十多年的改革,一些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均有不同程度的觸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另一方面,經濟體制還很不完善,生產力發展仍面臨著諸多體制性障礙。2002年召開的中共十六大做出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部署。2003年召開的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根據這一部署,對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做出了專門的安排,提出了深化改革的一系列任務。因此,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進入了一個新時期,在相關改革領域繼續實現一定程度突破的同時,整個改革進程顯示出現一些獨有的特點。
相關領域改革實現新突破
這一時期改革所取得的積極進展主要體現在:
1、公有經濟改革與非公有經濟發展同時推進,所有制結構不斷改善。按照“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的方向,一方面,對公有經濟的改革特別是對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和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造積極展開,另一方面,不斷改善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體制與政策環境,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進一步完善。
2、農村改革穩步展開,城鄉協調發展的體制著手建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從農村改革入手。過去十年,農村改革在繼續尋求已有領域新突破的同時,著眼于消除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建立城鄉協調發展體制進行了一系列探索,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穩步推進,農村稅費改革取得重大進展。
3、市場體系逐步完善,市場配置資源的程度不斷提高。市場經濟的發展直接體現為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發揮不同的程度,而市場體系是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舞臺。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最直接要求,是推進市場開放。在內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相關改革加快推進,較為完整的現代市場體系基本形成。
4、財稅管理、投資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宏觀調控體系逐漸完善。通過行政手段直接管理還是運用經濟手段實施調節是衡量市場經濟與否及其程度高低的基本標準。十年來,財稅、金融、投資體制改革沿著市場經濟的方向逐步深化,以經濟杠桿為主要管理手段的宏觀調控體系初步建立。
5、就業和分配體制改革逐步展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成效顯著。就業體制、分配制度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關系到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也是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核心內容。這些年來,圍繞增加就業、改善分配關系和建立保障制度,由淺入深地推出了一些改革措施,一些方面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
6、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制進一步深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狀況逐步改善。伴隨著經濟領域改革的向前推進,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領域改革也不斷向縱向展開,社會事業管理體制不斷創新,促進了社會事業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
7、涉外經濟體制改革全面深化,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內容,是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進程、充分利用國際資源和國際市場的重要途徑,而深化涉外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關鍵環節。在“入世”的有力推動下,我國涉外經濟體制改革逐步走向縱深,開放型經濟水平不斷提高。
8、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逐步推進,市場經濟法律制度加快建設。適應“入世”和建立完善市場經濟的需要,著眼于建立服務、責任、法治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艱難前行并取得一定進展。與此同時,著眼于確立制度、理順關系、規范職責、保障權益,法制建設特別是經濟法制建設加快推進,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法律體系基本建立。
十年來市場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
應該說,對于改革中的中國來說,人們對于加入世貿組織有一個逐漸認識和適應的過程。一般的認識是,中國應充分抓住加入世貿組織帶來的機遇,積極進入世界經濟舞臺,有效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但是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也應努力規避加入世貿組織帶來的風險,防止因體制對接或規則履行對國內經濟和社會發展造成傷害,甚至導致其他更嚴重的后果。這種認識不僅指導著人們在國際經濟活動中的行為,事實上也影響到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加之其他一些原因的影響(如國際金融危機),使十年來的中國改革呈現出一些明顯的特點。歸納起來主要是:
1、改革在總體上沿著市場經濟方向朝前推進。
2、改革在開放的“倒逼”與推動下深化拓展。加入世貿組織是我國對外開放戰略的一個重大步驟,受加入世貿組織的直接影響,我國對外開放的步驟明顯加快,而開放促改革也就成為這些年改革的一個重要特點。適應開放而推進的改革,在兩個方面大大加快了步伐,一是從整體上構建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這包括根據世貿組織規則清理、修訂法律法規,建立穩定、透明和適應經濟全球化需要的涉外經濟管理體制等;另一是積極推進相關專項領域的改革,以有利于“引進來”和“走出去”,包括降低關稅和進一步開放銀行、保險、商業等重要服務貿易領域。
3、改革在發展波動中曲折前行。尤其是當現階段改革和發展的聯動效應不如初期那樣直接和顯著時,許多人甚至忽視了改革對發展的推動功能;而當大規模的投資刺激政策很快使面臨國際金融危機嚴峻挑戰的中國經濟增長止跌轉升時,當前改革對發展推動作用的紐帶就完全被一些人們實際上割斷了。于是,評估改革舉措只能在發展的縫隙中被偶然推出和艱難實施。
4、改革過程表現出“前快后穩”的行進節奏。這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與加入世貿組織密切相關,“入世”后履行規則的自覺性和履約時間的緊迫性使前一階段表現出“突變”和“快進”的特點,而相關承諾的兌現及對規則本身的逐漸適應則使后一階段表現出“平緩”和“漸進”的特點。而另一方面則與改革向深層推進難度增加、利益關系調整難度加大密切相關。
5、改革在某些領域進展緩慢。在一些方面的改革出現重大突破的同時,也有一些方面的改革陷于停頓,甚至出現“回潮”。廣遭議論和詬病的重要領域之一是壟斷行業的改革。早在入世之初,加快推進和完善壟斷行業改革就成為政府完善市場經濟體制部署中的重要任務,并且改革的思路與方向也十分明確。壟斷行業引入競爭機制、推行投資主體多元化一度成為深化改革實踐中的一個亮點。但近些年,壟斷行業改革幾乎沒有得到實質性推進,石油、石化、電信、電力、民航、鐵路等領域獨家絕對壟斷的狀況有增無減,而在這些行業之間,相互封鎖、不良競爭的行為時有發生。
二、深化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面臨的形勢
從總體上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離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還有較大的差距,中國改革仍處于攻堅時期,深化改革面臨著新的形勢,背負著新的要求。
深化改革的要求,一方面來自現有體制本身,一方面來自生產力發展的要求。當前改革面臨的基本形勢是,從現狀看,一些重要的體制關系仍沒有理順,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從未來看,實現科學發展需要良好體制來推動和支撐,不斷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要求。
1、一些重要的改革環節依然薄弱。盡管通過這些年的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一些方面的改革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仍有一些關鍵的領域沒有得到根本觸及,改革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主要有:(1)壟斷行業改革進展緩慢。(2)統一開放的全國市場還沒有真正形成,無序競爭和獨家壟斷同時存在。(3)各級政府間事權不清晰,以致難以建立起與事權相匹配的財稅體制,繼而影響著公共財政體制的真正建立。(4)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嚴重滯后,一次分配公平性較差,收入分配調節力度較弱,地區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因發展機會不均等和分配過程的不公開而不斷擴大。(5)財政、金融等公共政策對不同性質的企業和社會組織體現著區別,教育、衛生、文化等公益事業在 不 同 地 區 的 人 群 中 存 在 著差別,就業歧視、社會保障不平衡等仍然存在,基本公共服務不均等的狀況還比較嚴重。(6)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政府部門對微觀經濟活動的干預仍然較多且在很大程度上借助審批方式,在比較特殊的時期尤其如此,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
2、國內外環境變化對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從國際方面看,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深入發展,科技創新孕育著新的突破,合作、交往、聯動成為基本主題。基于維護自身利益和爭取更大利益,圍繞市場、資源、人才、技術、標準等的競爭會更加激烈,這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仍然存在,并且還在以某種形式繼續發展,氣候變化以及能源資源安全、糧食安全等全球性問題更加突出的情勢下更是如此。面對這種復雜的環境,各國必須同時做出雙重選擇:一方面,必須積極融入全球化和一體化進程,從而在更廣范圍、更高層次上利用國際市場,獲取資源和配置生產要素,拓展經濟發展空間;另一方面,必須有效保護自己,避免在這一進程中自身資源要素被搶奪。中國也面臨這樣的雙重選擇。從體制建設的角度看,一方面,要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和思維,大力推進體制創新,努力形成主動融入國際市場,承接經濟全球化機會和利益,并依托適當的平臺掌握更高層次利用全球資源要素主動權的體制機制,這就是與國際通行做法相一致的,或者說與國際化相適應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另一方面,要切實樹立風險意識,在擴大和深化與各方利益匯合點的同時,著力構建防范境外風險傳導,有利于抵御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維護我國內外權益的體制機制。從國內方面看,我們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工業化、城鎮化等將持續深入發展,我們仍需要追求比較快的增長速度。但是,我們不能再以追求經濟增長速度為重心。一方面,經過這些年粗放型的增長,土地、淡水、能源、礦產資源和環境狀況對經濟發展已構成嚴重制約,也就是說,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約束大大強化;另一方面,經濟運行本身也存在一系列問題,突出的如投資和消費關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懸殊、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基礎仍然薄弱、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并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差距較大、社會矛盾明顯增多等。這要求我們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和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關系,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社會事業發展、推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關系,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促進公平正義、構建和諧社會的關系。
三、下一步推進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任務與路徑
國際國內環境對深化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新時期新階段改革的任務更加艱巨,必須以更大的決心和勇氣,花更大的氣力和精神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并尋求適宜的改革路徑,確保改革平穩順利而又富有效率的向前推進。
下一步,要加快關鍵領域的改革攻堅步伐,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科學發展提供有力保障。主要是:
1、大力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一是繼續推進政府職能轉變。進一步理順政府與企業、與市場的關系,實現政企分開、政資分開,以及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可以由企事業單位和市場中介組織承擔的事務,全部移交給企事業單位和市場中介組織。與此同時,進一步推進政府管理法制建設,全面推進依法行政。二是深化政府機構改革。著力解決機構重疊、職責交叉、政出多門問題,加強和完善從事經濟調節和社會管理的機構,撤銷直接從事或干預微觀經濟活動和社會事務的機構。三是健全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從對重大事項的決策在堅持集體審議的同時,可通過調查研究、專題咨詢和公示公證等形式廣泛聽取意見。推行政府績效管理和行政問責制度,加強對權力的監督,提高政府的執行力和公信力。四是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按照政事分開、政企分開、管辦分開、營利性和公益性分開的要求,積極穩妥推進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單位的改革。
2、積極深化國有體制改革。一是完善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合理流動機制。二是繼續推進國有大型企業制度創新。三是以對外放寬市場準入、對內創新產權結構為重點,大力推進壟斷行業改革。四是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
3、進一步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一是全面落實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配合國有經濟的戰略調整,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沒有禁止的行業和領域,支持和推動非公有制企業通過參股、控股、并購等多種形式,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重組。二是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環境。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強化法律法規約束,破除各種有形和無形障礙,真正營造出非公有制經濟與其他經濟成分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服務保護并一視同仁接受監督管理的制度環境。
4、不斷加快財稅體制改革。一是積極理順政府間財政關系。合理界定各級政府事權,在此基礎上,理順各級政府間財政分配體系,建立健全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財稅體制。二是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預算編制、報送、監督相互協調和有機制衡的機制。強化公共財政預算,增加公共服務領域投入,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規范預算編制程序,不斷擴大預算領域,深化預算內容。深化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政府采購等改革,進一步完善預算信息管理制度,不斷提高預算的透明度。三是推動建立有利于科學發展的稅收制度。逐步擴大增值稅征收范圍,將一些生產性服務業領域納入試點,相應調減營業稅等稅收,從制度上解決貨物與勞務稅收政策不統一問題,逐步消除重復征稅。研究推進房地產稅改革,促進房地產行業健康發展。繼續完善個人所得稅改革,逐步建立健全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與此同時,逐步健全地方稅體系,賦予各級政府適當稅收管理權限,支持培育地方支柱稅源,促進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
來源:《經濟參考報》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