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王佐良先生翻譯的《培根隨筆》
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剛剛結束,其中新出現的翻譯題意外走紅網絡,大學生們千奇百怪的“神翻譯”帶給我們無窮的歡樂。其實,從“永遠追趕語言潮流”的美劇字幕組,到已登陸美國主流電視臺的英文版《甄嬛傳》,那些或詼諧搞笑或令人拍案叫絕的翻譯,從未淡出我們的視線。
“神翻譯”走紅網絡
此次六級考試中有一道題是將一篇中文短文翻譯為英語,涉及中國園林、絲綢之路、中秋節等傳統歷史文化知識。五花八門的翻譯盡顯無窮“創意”:四大發明干脆音譯成Star Farming、指南針搖身一變成了高端大氣的GPS、月餅更是中外結合成了moon pie。其實網絡上早已頻頻出現眾多的雷人翻譯。
“我特別喜歡收集這些很囧的美劇翻譯。”大三英美文學專業在讀學生晶晶說,“我還會把自己認為經典的翻譯截圖,傳到網上去和朋友們共享。”但是也有人對這種太過創意的翻譯提出批評,認為將不同語言如此混搭,顯得不倫不類。有人有時候還會為了刻意追求語言的新鮮度,而牽強附會,有違翻譯的基本原則。
文化底蘊支撐經典著作
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孫三軍老師在談到這種翻譯現象時介紹說,最初使用網絡語言進行一些非正式性的翻譯,的確受到了好評。但后來這些另類翻譯因使用頻率過高引發人們的反感,被斥“嘩眾取寵”。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它違反了翻譯“忠實”、“通順”的要求。適度的“本地化”有利于消除文化之間的隔閡,而過度“本地化”則無異于改編,難以受到認可。二是網絡流行詞語和時事用語流行時間短,可能會“三月里來,四月里走”,很難創作出流傳時間長的經典作品。三是網絡語言就像一種方言,并非為所有社會成員接受,社會整體認可程度有限。
縱觀那些傳承時間久遠、影響范圍廣泛的經典中文翻譯著作,鑄就其精良品質的,往往是精致典雅、值得細細品味的漢語。
著名翻譯家王佐良先生的翻譯代表作品為《培根隨筆》,其譯文被譽為“是漢語辭藻與英國隨筆絕妙的組合,集‘思辨、雋永、睿智、明理’為一身的哲理性隨筆”。文筆優雅,行文簡潔明快——符合培根所處時代背景的文風特點;采用半文半白的語體——既是對古英語翻譯最好的選擇,又能使譯文讀起來抑揚頓挫,富有節奏感。思想精深且語言精練,讀來渾然天成,絲毫察覺不到語言轉換的痕跡。
季羨林在翻譯印度經典《羅摩衍那》時,也展現出了國學大師雄厚的語言功底。原文是梵文詩體,為保存著作本色,季老也采用中文詩體來翻譯。兩萬頌的原著,譯為長達九萬行的皇皇巨著,可謂每個韻腳里都隱藏著精細揣摩,承載著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