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學泰斗、91歲的廣州人鄔滄萍接受記者專訪。
觀點:放開單獨二胎將使人口自然增長率增至6%~7%
他創辦了我國第一個人口研究機構、第一個人口學系、第一份人口學學術期刊、第一個國際人口學培訓機構。作為中國人口學與老年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已91歲高齡的學者鄔滄萍見證了新中國生育政策的變遷歷程。1979年,他向國務院寫了第一份人口研究報告,提出控制人口增長的五點建議;十年前,他就在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座談會上提醒,“一胎政策”是一代人的政策,2010年后可以適度放開生育二胎;2013年,中央決定啟動“單獨二孩”政策,鄔滄萍告訴本報記者,“時機已到,應該有計劃放松計劃生育了”。
近日,鄔滄萍在北京的住所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年逾九十,鄔滄萍依舊精力旺盛,他上午參加了一個學術會議,午休后與出版人員會面商討出新書事宜,緊接著又接受了記者采訪。計劃生育那些事,他都經歷過,研究過,時至今日,依舊在關注,仍然想推動。聽他娓娓道來,中國人口為世界之最,其生有序,則萬物兼濟;其老有安,則天下太平。文/圖本報記者練情情 實習生李圣南
1949年~1978年
第一次人口普查多出兩億人
「1949~1953 年這一階段,政府對生育及人口增長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態度,并出臺了限制避孕和婦女流產的政策,鼓勵人們生育。1953年,衛生部還一度通知海關禁止進口避孕藥和用具。1954年第一次人口普查結果出爐,人口數遠高于預期,從中央領導到學術界都提出一些節制生育的觀點。但是“大躍進”及隨后的大饑荒,再次改變了中國人口轉變的方向。」
記者:鄔老師,您在香港做過公務員,在美國讀MBA,解放后毅然學成歸國。您當時是怎樣與人口學結緣的?
鄔滄萍:我是廣州人,原來在廣州嶺南大學念經濟學,在紐約大學讀MBA,后來又在哥倫比亞大學念統計學,拿了PHD,也是研究經濟的。我在研究北京國民經濟收入這個問題的時候,就發現中國跟外國差別太大了。當時全世界也剛開始研究GDP,中國那時還沒人算過這個。我和在美留學生一起參加討論會,研究中國跟世界的人均國民收入比較,發現中國跟美國整整差了70倍。中國近代經濟最好的年份是1936年,那年中國人均國民收入才36美元,僅夠在美國修一個學分的錢。當時我就已經意識到,人口太多,資源匱乏,影響中國經濟的發展。
回國沒多久,我就見證了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人口問題大討論。1954年,我參加了第一次人口普查。當時大家估計中國人口只有4億,結果查出來有6億,已經是世界第一了。那時候一個婦女平均生五六個孩子。當時中國還在模仿蘇聯。蘇聯一貫主張,越是發達國家,越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搞得好,那人口也應該增加,所以當時沒有采取控制人口的措施。但很多社會學、人口學的知識分子都提出要控制人口,都是大名鼎鼎的學者,比如李景漢、吳景超、陳達、費孝通、潘光旦等。北大校長馬寅初發表了《新人口論》,系統闡述有效控制人口增長的思想,一些國家領導人也表示同意控制人口增長。但遺憾的是,1957年的“反右擴大化”終結了正常的學術討論,人口問題成了學術“禁區”,誰也不敢再碰這條“高壓線”。
這樣,人口就快速膨脹。以前是生得多,死得多,后來呢?生得多,死得少,平均主義,個個都有飯吃。問題很嚴重,一個人生六七個,第二代、第三代也這么生,就不得了啦。到80年代,生出了3億人,都是年輕的新人口。有些人還是生育的主力,3億婦女,一人生兩個,就是6億,一人生3個就是9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