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殘留門”
徐明覺得,他創建的基地是一種理想的狀態,一般在果實采摘一個月前盡量不打農藥。如果非打不可,則要選擇生物農藥,但普通農戶很難承擔;他的基地擁有多名研究員,全程觀察指導,而在國內多數GAP示范基地流于形式。
規范中藥標準化進程將為中藥材質量安全提供重要保證
對于中藥農藥殘留,盡管“數據”不明朗,中南大學分子藥物與治療研究所所長徐明依然樂觀,“這一切都是可控的。”
徐明向央視網記者舉了兩個例子:日本漢方原料的80%以上來自國外,他們采取原料種植到使用多環節的監控、溯源,保證藥材原料的穩定性和可控行。如津村制藥在吉林的人參基地,采取農場式管理,全部按日本的要求管理。鐘紡制藥采取的模式是,日方下訂單,供應公司建立與農戶的合作關系,追蹤落實到個體、農戶從而保證采購品種達到來源可知。
花旗參是美國的主產品,從種子到田間管理,直到等級加工、嚴格以協會認定的標準和規程進行種植和操作。歐盟則采取以有機和無公害為手段和控制方法保證采購天然植物原料的安全可靠。對基地認證、對采購檢驗,用標準控制基地的規范種植。
“規范中藥標準化進程將為中藥材質量安全提供重要保證,同時結合檢測機構,實施監督、檢驗、檢測,從種植到加工的各個環節,都加以嚴格質量控制,層層把關,確保中藥材的高品質。”徐明說。
流通環節的農殘把控則較難,“如果能夠控制,通過法律法規手段來限制惡意助長‘毒藥’流通的企業,敦促企業自律。”
對此,綠色和平建議:食品安全與環境保護是政府、企業、農業組織和個人的共同責任,整個行業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大企業的帶頭作用,綠色和平呼吁各大型中醫藥企業,從自身供應鏈的管理做起,改善產品無追溯和農藥使用無監管的現狀,并承諾:切實貫徹農藥減量政策,設定具體可執行的時間表和數據評估監督機制;記錄并公開供應鏈中的農藥種類和使用量加強農藥使用的指導和監管,確保高毒劇毒農藥不在中藥材上使用;建立并公開企業有關中藥種植的農藥減量機制,公示生態技術和機制方面的革新,包括公司自建基地的減量及對供應商的要求。加大對生態農業的政策和資金扶持,推動生態農業發展。
“中藥與西藥是行駛在兩個不同軌道上的火車,中藥已經證明了它的療效,但多年來出口的仍然是源藥材,而頻頻曝光的海外中藥材農藥殘留令中藥信譽減低了。”徐明表示,“中藥應該有自己的標準走出國門,這一切,最重要的是藥材的本質——相對恒定的成分和杜絕農藥殘留。”(記者曹曉波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