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的“通婚圈”
那么,“不肯吃虧”的相親角就是丑惡的嗎?實際上,相親角的擇偶標準,正是當下中國社會轉型期的一面鏡子。
“來到這里的,都是沒有選擇的選擇。”孫沛東說。
她發現,從相親家長所處的社會階層來看,斷然沒有“富一代”、“權一代”的身影。他們都是相對小康的城市中產階級或者普通市民。而在他們面前,城市貧民和在城市的農村人口被徹底排斥在“通婚圈”之外。“從相親角的階級分層,我們能夠清晰看到階層固化的結果。”這些家長為子女篩選的“結婚候選人”,都是在同一社會階層、經濟水平下的,形成了同一社會階層、經濟階層的“通婚圈”。這被稱為“階層內婚”。
“相親角以階層內婚為目標的擇偶標準,表明中國整個社會結構的開放性進一步降低,從一個側面證明了社會轉型期,階層壁壘正在強化,社會結構也在固化。”孫沛東說。
西方學者發表在《美國社會學研究》上的研究認為,在發達國家的現代化過程中,階層內婚會經歷“先升后降”的過程。隨著社會物質財富的積累、社會保障制度的健全、社會福利水平提高,人們通過婚姻保持和提高自己社會地位的動機逐漸下降,經濟因素的重要性才會隨之下降,以愛情為基礎、跨越社會階層的的婚姻才會增長。
但中國的相親角,卻呈現另一種圖景:“GDP高速增長,社會福利和保障羞羞答答地滯后,人們迫切需要通過婚姻保持并提高自身的社會地位,擇偶與婚姻中的經濟考量日益深重。”
原本年輕人應該自由追求的“幸福”,已經發展成一條明晰的產業鏈。
“假定一個年輕人產生戀愛渴望,他很可能會去交友網站搜索信息,或者參加單身俱樂部、8分鐘約會、萬人相親大會等,然后通過情書公司表達愛意,成功后,就會購買情侶系列的產品,以顯示兩個人的親密,繼而發展到聯系婚慶機構舉辦婚禮,最終買房結婚。”
孫沛東也敏銳地指出:“兩代人有各自的怕與愛。然而,在子女婚姻這個問題上,兩代人的怕與愛奇妙地糾纏、融合在一起。”
李菲的媽媽覺得女兒在擇偶問題上眼光太高,一味強調“感覺”和“緣分”,這讓她感覺很為難。“以前幫她介紹過一個,她說剛見到就想走了,呆不下去。這個男孩我跟她爸都挺喜歡,各方面條件也都不錯,可她一直強調第一感覺很重要。”
李菲卻認為,被家庭、社會壓力“挾持”的相親本身才是障礙。“我還是喜歡自己找。家里的相親就意味著我失去了選擇的權力,失去了婚姻的自由。只要家里覺得條件好,我就該無條件接受,完全不顧我的感受。”
“歐美市場經濟的發展歷史表明,完全自我調節的市場最終導致的只是衰退和混亂,‘蛋糕’做大了也只會壞掉。”孫沛東最后強調,“如果沒有社會共同體的自我保護,市場的邏輯將把我們所有的人和社會關系都變成商品。對此,每一個人都得保持必要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