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周末,年輕漂亮的李菲被媽媽“連拽帶求”,帶到了上海的人民公園。
在這里,她驚訝地發現,自己的年齡、身高、學歷、工作、月薪、房產和戶口變成了一張“小廣告”,在廣告欄里“待售”。
如今,在北京、上海、杭州、鞍山等城市,都有這樣的特殊公園,承載著兩代人的“人生大事”。這里就是白發相親角,50后、60后的父母為主體的“交易市場”,他們的“商品”則是自己的兒女——70后、80后和90后。
愛情是一場買賣?
這是李菲第一次來到人民公園的相親角。
她看到,藍色的遮陽走廊里,一張張適齡男女青年信息的廣告,被整整齊齊地貼在5個總長達17米的廣告欄上。大多數情況下,這些廣告紙還配有照片,甚至是大幅藝術照片。由于位置有限,有的廣告紙只能用一根細繩穿過,系在兩棵大樹之間,隨風飄蕩。“遠遠看去像一條條剛晾出的被單”。
父母們都建立了自己的“攤位”。為了讓自己孩子的信息更顯眼些,他們干脆將信息寫在紙板上,鋪在地上,甚至把紙板夾在樹枝上。白紙黑字,稍微考究點的會打印出來,用塑料文件夾裝好,像求職簡歷。
“這種父母自發組織起來、走進公園、討價還價式的擇偶模式,有著獨特的邏輯。”華東政法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師孫沛東說。
孫沛東在2007年9月至2008年6月調查了上海人民公園的“白發相親”現象。日前,她的研究成果《誰來娶我的女兒》正式出版。據她統計,相親的青年中,女性占63.04%,當地人占89.13%,普通白領占39.1%。
“這種擺攤設點、展示兒女個人擇偶信息的方式,首先給人一種集市的印象。這些父母‘銷售’的是兒女;其次,父母們借助廣告牌,為子女在競爭激烈的婚姻市場上謀求‘吸引眼球’的機會,顯然是一種市場化的營銷方式。”孫沛東說。
李菲不情愿地隨媽媽找了一個位置坐下。坐在她旁邊的,是58歲的企業財務人員老曹。他在上海擁有3套住房,來相親角為27歲的女兒找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