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走新型城鎮化之路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災區一線看到,在此次地震中大量倒塌的房屋,還是磚混結構的典型老式南方民居。許多自然村莊散布在蘆山、寶興縣域的大山上下,這些地方原本就自然災害頻發。
寶興縣縣城所在地穆坪鎮屬于典型的兩山夾一溝“V”字形峽谷,場地狹窄,兩岸平均坡度大于45度,且一坡到底,無緩沖平臺。國內地質專家近日對地震重災區寶興縣初步排查發現,包括冷木溝泥石流隱患點在內能威脅到寶興縣城的災害點就有65處。記者了解到,2012年8月冷木溝就曾因暴雨發生過泥石流災害。
參加此次排查工作的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防治應急專家裴向軍向記者介紹說,寶興縣城地震中發生的房屋倒塌或受損均與地質災害有關,崩塌滾石在無任何攔阻的情況下,直接沖擊房屋。
對于未來如何重建,有關專家認為,“新型城鎮化”的思路有望成為受災地區災后重建工作的主要指導思想。
本次災后重建工作應該將城鎮化與工業化協調起來,上海證券分析師胡月曉分析指出,一方面,受損居民及工業房屋重建將采取更高的建設施工標準,配合賦予相關居民城鎮戶籍,這樣不僅能讓受災地區舊貌換新顏,還能讓相關居民直接進入城市居民行列,享受相關社保、醫保、就業及教育的權利,提升收入及消費水平。另一方面,災后重建將促進當地建材、鋼材及家電家具等房地產相關投資及消費的增長。此外,本次地震暴露出的公路交通瓶頸顯示出西部基層地區仍具備巨大的基建投資潛力。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李迅表示,重建將持續1到2年時間,規劃或將側重于城鎮體系規劃。他認為,災區部分縣鎮由于地勢險峻,次生災害發生可能性較大,的確不太適合居住,會有部分人進行搬遷。“應在災民自愿的基礎上部分人走出去,可以向川東平原轉移,以降低該地區人口密度,在此基礎上,將大大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而剩余部分居民則在原居住地評估較安全地帶進行整體重建。”
不過,范曉認為,考慮四川農村的地形地貌特點、田園林盤結構、生產生活方式,在農村的災后重建中不宜過分強調集中,除了避讓地質災害需要遷移的以外,應盡量以原地重建為主。
張強表示,此次重建規劃應跳出過去政府全面規劃指引模式,而是要由災民參與,由社會參與。“在社會參與過程中,就可以以軟性手段減少矛盾的產生,還可使災民明確意識到自己所生存的地區會有什么樣的風險,進行主動的思考,了解應怎樣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