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災區重建規劃先行
據《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在災情評估工作完成之后,重建規劃工作即將提上議事日程,這一規劃將決定災區重建的方式。
“現階段最需要的不是重建需要多快速度,而是需要規劃先行。這一規劃將影響災后重建的整體布局與方向。其中,選址、功能配套、產業布局等方面的設計尤其要慎重考慮,應最大程度保證有效降低自然災害風險。”科技部抗震救災專家組張強說。
地質學家、四川地礦局區域地質調查大隊原總工程師范曉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也強調,此次災后重建首先要對災區的建筑情況和抗震表現進行全面評估,應該更嚴格地執行國家的建筑抗震設計規范標準,除了對學校、醫院、供電、供水等重要設施按高標準設防外,還應更多地注意對普通居民建筑的指導和監督。
“災后重建的資金投向應該更多地向民用建筑抗震設防方面傾斜,鼓勵和提倡使用輕型和新型建筑材料和結構形式,同時保護傳統民居的建筑樣式。對民房的災后重建除了給予資金補助外,還應給予低息或無息貸款的支持,以減輕民眾災后重建的負擔。”范曉說。
除此之外,基礎設施的重建也迫在眉睫。據了解,蘆山地震以后,由于基礎設施受損、交通通訊中斷,災區出現了食品、飲用水、帳篷、藥品等物資短缺的情況。這也再一次提醒人們關注在災害易發地區的當地,應建立應急衛星通訊設施以及保證必要的應急物資儲備。
“這種應急設施和物資儲備應落實到縣城和鄉鎮,物資儲備也可利用現有的社會倉儲和商業網點,由國家給予一定補貼,增加一定的物資儲備量,便于在緊急情況下調用。”范曉建議。
但他同時也提醒,災后重建的資金本來就有限,應該用到真正該用的地方,而不是一味地多上大的基建項目,如果沒有足夠的市場需求支撐,這些項目只會成為巨額虧損的黑洞和沉重的財政負擔。而且,在環境條件已嚴重惡化、地質災害風險大大增加的情況下,一些基礎建設項目可能會成為新一輪地質災害發生的誘因。
范曉認為,此次災后重建,應當禁止在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和地質環境敏感區域新上開發項目,讓遭受地震嚴重破壞的山區能夠休養生息,恢復生態,還民眾、社會一個良好的人居環境和生態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