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啥網絡優先”、“小學生作業也必須打印”、“凡要上網、用卡,我就像個傻子”……面對公共服務信息化的趨勢,“兩低一高”人群大吐苦水
—— 別讓我“被高科技”
江蘇無錫81歲的汪翔老人《利用中文字元代碼輸入漢字的方法》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頒發的發明專利證書。他免費辦培訓班幫助中老年人使用電腦。截至目前,汪翔老人已在江蘇無錫社區舉辦過百起免費培訓班,培訓近600多人。
圖為4月26日,汪翔老人在無錫市南長區槐古橋社區免費為20位中老年人培訓用數字輸入漢字的方法。羅軍攝
1.
■學不會掛號、搞不懂訂票、弄不明白銀行卡——
低收入、低文化、高年齡等“兩低一高”人群遭遇信息化技術門檻
坐在北京同仁醫院南門臺階上,帶孫子來看眼腫瘤的山西農民王晉生啃著面包。這一天,北京下著大雨,老王覺得這是老天爺懂他。排了3天隊依然沒有掛到號,他心里難過,老天爺也哭了。
“掛號本來就難,別人還比咱優先,不公平,可沒辦法。”王晉生說的“別人優先”是掛號大廳病友告訴他的預約掛號。
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為解決“掛號難、排隊擠”的問題,全國各大醫院陸續推出網上和電話預約掛號服務,很多專家號提前3個月就可以預約。一些大型綜合醫院還賦予預約掛號的患者以看病優先權,即優先享有專家號源和看病順序優先。
王晉生只有小學文化,網絡、語音電話對他而言都是“天書”。“也不知道哪兒有那個號網,打了114也聽不懂里面在說什么。聽人家說預約專家要等到7月才有號。還是明天再早起點,繼續排隊吧。”
網絡不僅絆住了掛號的王晉生,也難倒了買火車票的農民工。
今年春運,電話及網絡訂票成了全國鐵路購票新渠道,而且預售期還比窗口排隊早2至4天。記者春運期間調查的25名旅客中,17名旅客表示不懂上網或網上支付,13名旅客表示受工作時間和地點的限制,不能電話訂票。
在北京做家政服務的山西人董永春毅然選擇了窗口排隊,“多個選擇是好,但對我來說,打電話和上網都不方便。最好同時放票,電話和網絡別有優先權,愿拼體力的拼體力,能拼技術的拼技術,那樣更公平!”
遭遇技術門檻的不僅有低文化人群,還有低收入人群。出租車司機李衛民的孩子今年上小學五年級,語文等課后作業不僅需要上網完成,還需要將搜集的資料打印后上交。“家里沒有打印機,我們只好去外面打印,有時候還托朋友去辦公室打印。義務教育有必要這樣嗎?”李師傅很無奈,基礎教育再也不是靠書本就能完成的。老師把復習資料都放在網上的公共郵箱,家里沒電腦、沒寬帶就會拖累孩子學習。“上網能開闊孩子的知識面,但是學習成本也比過去高很多。”
如果說低收入人群、低文化人群還可以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和教育水平的提高,邁過技術門檻,高齡人群、殘障人士在面對網絡、銀行卡等新工具時,則更加困難。
退休職工趙玉霞曾在大企業當會計,是算賬記數的高手。然而年過60后,她覺得自己的記性越來越差。前不久,趙玉霞想在家門口的一家銀行辦個活期儲蓄戶頭,卻被告知只能辦銀行卡,不能辦存折,這讓她犯了難。“有個折子可以經常看看交易記錄,咱們老人心里踏實。”趙玉霞不喜歡銀行卡的另一個原因,是不習慣和ATM機打交道。“現在很多銀行不讓持卡的人在柜臺取現,逼著我們去ATM機。可是我們年紀大了,眼睛花,記性又不好,站在那個機器前就心慌,寧可排隊等。”
趙玉霞說,周邊很多老年人都有類似的苦惱。鄰居大姐就曾經因為3次按錯密碼,被ATM機吞了卡,不得不叫孩子去救援。“本來我覺得自己沒老到不中用,可現在一遇到上網、用卡、和機器打交道的,我就覺得自己像個傻子。這算是年輕人說的‘被高科技’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