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需要一個監督委員會”
拿什么“拯救”十字岔口的故宮?
故宮內部人士和有關專家均認為,故宮現有的體制“該改改了”。而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建立一個監督委員會。“打開緊鎖的宮門,接受全社會監督。”
“故宮的體制還是沒理順,一個管理公共文化遺產的事業單位,做的卻是機關的事,難免會與公共服務的性質相脫節。”那名故宮內部人士向中國青年報記者表示,在他看來,如果不加快體制改革,故宮還可能陸陸續續爆發“N重門”。
“現在,故宮對外界批評的反應比較慢,出了問題,態度也存在問題,總是習慣性地沉默或者否認。”這名內部人士告訴記者,故宮應及時將信息公開、透明,這才是文博單位專業性的體現。“你把門打開,讓公眾看個明白,自然不會引起那么多誤解,何況故宮的東西畢竟不是私人的東西。”
如何實施?李建民研究員建議,應該由文博、考古界的知名學者來擔任故宮博物院的管理者。并下設專家委員會,監督和指導故宮的文物收藏、管理等工作。“最起碼應該有高深的學術造詣及文博管理工作經驗”,他指出,故宮不應該變成一個行政單位,“起碼應該更加專業、更加學術。”
黃震云教授則告訴記者,故宮這種單位是接受國家財政撥款的,需要進行大規模的機制改革。“但改革并不是讓它在內部解決問題,而是把故宮大門打開,接受全社會的監督。”他表示,“例如,財政撥款的使用效率需要有人評估,故宮文物保護水平要有人監督等。”
張曉明副主任也表示,“不能因為它是文物保護機構,就可以關著門不讓別人審查和評估,尤其是故宮這種代表著國家水準的文化機構,更應該參照國際標準。”
“一些歷史悠久的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遺產保護機構,我們應該去學習他們怎樣建立合理、有效的內部管理機制”,張曉明說,“更重要的是,這幾年,大家開始關注這些還拿著財政撥款的公共服務機構,到底拿著錢有沒有干事?引入外部監督就更加迫切。”
五岳散人告訴記者,他建議設立一個第三方監督委員會,代表社會對故宮進行監督。
“據我所知,世界上很多公立博物館,都有一個與它無關的第三方對其進行監督、評價。”他表示,我們不妨效仿建立一個與故宮沒有利益關聯的機構,監督故宮的所有東西完全公開、透明,也保證故宮能定時、定點地接受相關部門和公眾的監督。”
“委員會建議由律師、審計、體制外的專家三方組成,同時,委員會必須與故宮沒有任何隸屬關系、沒有任何經濟瓜葛。”他同時強調。
來源:中國青年報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