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部門配合協作,比如,文物管理處負責文物的書面檔案登記,定期抽查文物數量;文保科技部根據我們的修復、除塵等請求,讓里面的老師傅做修復;展覽部會具體為一些文物展覽做形式設計;科研處則負責組織申報項目、課題。”這位內部人士告訴記者。他同時透露,每個部門的權力比較小,“決定權幾乎都在院一級。”
文物平日分別存放在地上、地下兩個庫房里。“為了保證安全,防止日曬雨淋,地下庫房存了2/3以上的文物。”他介紹道,“我們有3層、每層4~5米高的地下庫房,由4個業務部門共用,一般珍貴一點的一二級文物都放在地下。”
故宮博物院關于文物管理的內部規定并不少。據記者能夠查閱的公開資料,故宮內部關于文物管理的規定就有《故宮博物院藏品管理規定》、《藏品庫房檢查規定》、《在陳藏品的管理規定》、《文物安全管理實施細則》、《觀摩文物須知》等多部。
“網上能查到的,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這名內部人士向記者表示,“院里落實在紙面上的內部條文和各種不成文的操作規程,另有一大堆。”
“比如,按照內部規定,各業務部門至少一周‘查庫’一次,每次至少兩個人。地上、地下都有全程監控,進地庫還要同時有兩個人的指紋識別。”他說,“查庫的每一步,包括文物怎么拿放、是否要戴手套等,也有規定。你怎么操作的,院里都看得到,監控錄像會保存挺長一段時間。”
“查庫”期間損壞了文物怎么辦?“這要看你是怎么做的,故宮有那么多數量龐大的老舊文物,一個花瓶嵌件自己脫落了這類事情,也不時發生。如果你每一步都按照規程做,一般不會‘怪罪’。如果不是,事故就要自己承擔責任。”這名內部人士告訴記者,一般懲罰措施是扣獎金、記過,嚴重的還會調離部門。“但是,因為損失記錄會寫在卡片上:‘某年某月某日被某人損壞。’一般人都會很注意。畢竟誰都不愿意自己的名字因為這個不光彩的原因,經年累月地流傳下來。”
故宮博物院里的員工是由什么人組成的?這名內部人士表示,據他了解,在有編制的一千四五百余名故宮人里,大致是老職工、內部子弟和社會招聘大學生“三足鼎立”。“故宮從2000年開始比較多地向社會公開招聘科班出身的人,此前,在35歲以上的故宮人里,大學生少,內部子弟、北京人、復轉軍人多。現在好一些,像我們業務部門里,科班出身的人能占到40%~50%了。”
這位內部人士還稱,總體而言,故宮博物院的待遇水平不低。“本科剛去的話,稅后工資能拿5000元左右。資歷老、職稱高的人工資就高,平均稅后6000元是可以達到的。”
專家:故宮管理難稱專業透明
盡管故宮博物院的內部規范不少,但哥窯門、瞞報門、拍賣門和屏風門相繼出現,仍暴露出故宮在文物管理上不無問題。而錯字門、會所門和封口門,則從另一角度折射出其員工素質堪憂與潛在貪欲。也許,后來發生的“幾重門”都如最早的失竊門一樣,表面上是安保等一個環節的問題,實際上,莫如說是故宮博物院“技防”和“人防”的雙重失守。
“故宮雖然有自己的管理制度,但有制度不代表制度行之有效,也可能‘老舊不堪’或者‘形同虛設’。”李建民研究員告訴記者。
他指出,故宮博物院的主要職能應該是保管文物、陳列展覽,在此基礎上進行一些研究工作,“把這些工作都做好了就很不容易了,最起碼得保證東西不能丟。”但失竊門、哥窯門的發生,卻讓公眾感到“故宮連最基本的保管都沒做好,確實說不過去。”
在李建民研究員看來,因為文物保管的技術性要求,以及藏品的公共性質,博物館起碼應具備專業和透明兩大特點。
但是,蟊賊突破“京城第一保衛處”、錦旗上出現錯字、檢測者失手摔盤子、官方出版物上記錄有誤……令故宮的專業性備受質疑;會所門“澄而不清”的宮廷文化傳播公司、拍賣門中“覓而不見”的故宮藏品名錄……又讓它的透明性蒙上灰塵。
“以哥窯門為例,文物考古科研工作對技術人員的專業要求很高,不僅要具備科班知識、豐富的實踐經驗,還要有高度責任心。”李建民表示,從數次真真假假的文物損壞事故看,故宮員工在此方面還難稱專業。
“再比如拍賣門,故宮的解釋是記錄錯誤。但是,最起碼故宮文物保管部門對文物的送展、購得等情況,應該進行一絲不茍的記錄,這不僅是管理問題,也是文博工作人員應該具備的職業道德。”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