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震局公布”不實 “斷層分布圖”不對
資料圖片:網上誤傳的21城市斷層帶分布圖。
【關鍵詞】
“活動斷層”是一個專業術語,專家介紹說,地震帶與活動構造帶在空間上一般較為吻合,因此,也可以叫做地震構造帶。地震構造帶或地震帶常常表現為強震多發帶,包含有多條活動斷層。實際上這些活動斷層才是地震構造帶內地震同震錯動破壞地面建筑的罪魁禍首。如果能夠避讓地震構造帶內的活動斷層,可能遭遇的地震災害可以有效減輕,達到減災效果。
日前,有媒體刊發了“中國地震局公布北京上海等21個大城市活動斷層帶”的報道,被多家網站轉載,并配發了“21個大城市活動斷層分布圖”,引發社會熱議。
報道援引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副所長徐錫偉研究員的話,表示我國查明并公布21個城市的主要斷層的分布、最新活動性和發震危險性,并排除了上海、天津、廣州、沈陽、銀川等城市的其中80條斷層的活動性……
圖為徐錫偉(圖片來源: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網站)
這些報道是否準確?真實的狀況怎樣?記者采訪了徐錫偉研究員和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活動構造研究室主任冉勇康研究員。
報道是否有依據?
【回應】電視節目現場問答引發曲解,相關成果正在整理完善
徐錫偉研究員是國家科學工程“城市活斷層探測與地震危險性評價”項目首席專家。日前,他做客鳳凰衛視“世紀大講堂”欄目時,提到了“21個大城市活動斷層探測與地震危險性評價”科研項目的有關內容,并表明已經制作了“21個大城市活動斷層分布圖”。
當時主持人提問“可以公布嗎?”徐錫偉回答“可以公布”。
但是在隨后一些媒體的報道中,“可以公布”變成了“中國地震局公布北京上海等21個大城市活動斷層帶”。對此,徐錫偉告訴記者:“當時節目現場人比較多,我的回答可能有人聽錯了。我相信一些網站的相關報道出發點是好的,我理解。我們研究者也同樣希望科研成果盡快服務社會。”
徐錫偉希望通過《人民日報》對以前報道中的內容進行更正和澄清。他說,“21個大城市活動斷層探測與地震危險性評價”這一科研項目盡管已經通過驗收,但由于活動斷層屬于地震災害源,事關重大,相關圖件和文字報告還在整理、修改和完善過程中,尚未正式發表。有些網站所配圖不是21個大城市活動斷層分布圖,而是我國早期中國地理的配套圖件《中國地震與火山》,或者是中國地震帶分布圖。
徐錫偉說,會盡力盡快完成這些圖件和文字的修改和完善工作,早一點與大家見面,服務于社會,服務于土地規劃利用,為地面建筑避讓提供依據。按照計劃,將于今年年底之前把研究成果提交給出版社。
他介紹說,目前,在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網站上,補充、更新了《中國地震和火山分布圖》,依據近幾年地震與活動斷層研究進展,進一步完善了中國地震構造帶的劃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