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喜 記者 李繼輝攝
北京電影學院表演學院副院長王勁松認為,所謂的快速充電和突擊訓練用處其實不大。“‘臨陣磨槍’只能加強頭腦記憶,但像表演這種專業更強調肌肉記憶,需要童子功。你一出手,老師就能看出你有沒有專業基礎,像章子怡那樣從小學習舞蹈的考生就會比一般考生更有優勢。”
美術專業也講究天賦和悟性,短期突擊更難有成效。很多高二、高三才轉頭學美術的考生,因為對美術興趣有限,短時間內頂多掌握一些基本的美術技法,考試中也只會生搬硬套,根本談不上創作,專業的美院老師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破綻。來自新疆的馬航,去年9月開始在北京一家美術強化班培訓,4個月光培訓費就花了4萬元。但因為專業基礎薄弱,越訓練越感到自己和專業美術生之間巨大的差距,心理壓力非常大。最近參加幾場專業考試,他的分數都不高,現在看來,想考上大學的希望,依然渺茫。
考上就結束了嗎?
網友“肩上的蝶”,是眾多“撞大運”藝考生中的幸運兒,經過3個月的突擊訓練,去年她考上了山東青年政治學院的美術專業。但讓她沒有想到的是,考上大學僅僅是個開始。因為對所學專業毫無興趣,再加上基礎薄弱,學習起來非常吃力,每天面對著自己不喜歡也做不好的專業,讓她的大學生活過得非常痛苦。“最痛苦的時候我都想過退學,可是又不能那么做。”
中戲一位教授說,近10年來藝術院校招生變化非常大。以前考生更多考慮的是自己的興趣愛好,現在卻有不少人抱著“‘有棗沒棗打一桿子’試試,大不了浪費100塊錢報名費”的心態來考試。導演專業就因為專業要求比較低而成為北電、中戲等院校的報考熱門。北電導演系今年計劃招生20人,報名人數近3000人。另一方面,招收藝術類考生的院校也越來越多,有的學校為了湊夠名額,不惜一再降低分數線。可是,學生素質太低,在學習過程中會感到非常吃力,學校的教學水準也很難提高,更不可能向社會輸送高素質的人才。
即使熬過了大學四年,面對就業,沒有實力也很難在這行里混。王勁松稱,現在文化創意產業越來越受到重視,藝術人才出頭的機會越來越多,但隨著這個行業和國際接軌程度越來越高,它對文化藝術人才的要求也是水漲船高,“沒有金剛鉆,還真攬不了瓷器活兒”。
藝術院校不應是文化洼地
許多藝術院校熱門專業的錄取率往往都是一百比一,甚至二百比一,錄取的應該都是精英人才。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藝術院校教授坦言,雖然報考的人數越來越多,但這些年學生的文化素質不僅沒有提高,反而在降低。藝術院校怎么成為文化洼地了?
一位中戲教授認為,藝術院校絕不應該成為文化洼地,藝術教育雖然具有特殊性,實際上它對學生綜合素質能力要求更高。“有人覺得沒什么特長的人就可以考導演系,其實真正的好導演不是沒有特長,而是需要什么都懂的‘雜家’;報考戲文系不僅要求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質,還要對表演、導演、舞美等行業也有一定了解;好的舞臺劇演員,除了表演天賦外,還需要文化底蘊,沒文化你甚至不能理解自己的角色,表演也缺少深度。”
文化底蘊深厚與否,往往決定了藝術家成就的高低。美國現代舞蹈派創始人鄧肯之所以能夠開創舞蹈的全新局面,恰恰得益于她年輕時對繪畫、雕塑、戲劇、音樂的深刻研究;而達·芬奇除了優越的藝術天賦外,還學習了數學、透視學、光學、解剖學等多方面的科學文化知識。
有專家認為,如果藝術院校學生素質不高,藝術教育水準難以提高,對中國藝術發展也是一個潛在危機。藝術院校已意識到了這些問題,為了提高學生素質,他們都在想辦法。中戲戲文系從去年開始對招生方法做了一些調整。以往是在統一的文化課考試分數線以上按照專業考試排名來錄取,現在的錄取分則是將合格的專業考試分數和文化課考試分數相加,按照總分高低來錄取,加大了文化課成績在錄取中的權重。北電招考的28個專業方向中,單純按專業成績錄取的專業也正在減少。有的專業則是在專業合格基礎上,完全按照文化成績排序錄取。